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师徒西行路上吃的都是江淮美食,对此你怎么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二 )


从相关资料来看 , 导致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原因应该就是作者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吴承恩本人虽然有才 , 但在仕途上却一直不顺 , 直到四五十岁时才得到一个功名 。
这就导致他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他跨国出行 , 这一点和曹雪芹刚好相反 , 因为曹雪芹曾经有过优渥的生活 , 因此在写红楼梦中那些美食珍宝的时候 , 因为有过生活体验所以写起来手到拈来 。
但吴承恩不同 , 他或许曾经在明朝管辖的范围内游览过 , 但他却不曾去西行之路上的沿途国家走一走 , 去看一看当地的风土人情 。他创作名著大多是从民间故事和玄奘和尚西行的经历中搜集资料 , 形成大体的故事框架 。因此对于一个背景这么大的故事 , 一些细节就很难照顾到了 。
至于为什么要用江淮地区的美食 , 则自然是因为吴承恩对于故乡的食物更加熟悉 , 写起来更得心应手 。笔者认为吴承恩创作时可能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写不熟悉的异域美食 , 还不如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美食 。
于是 , 我们就在书中看到了女儿国国王婚宴上的玉屑米饭、蔓菁、芋头蒸饼、糖糕、蘑菇等菜品 。以及朱紫国的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和粉汤等 。
除此之外 , 几乎每个宴会中都有米饭、豆腐、面筋和蘑菇等菜品 。当然 , 上面所说只是一种猜测 , 仅供大家参考 。
最后想谈谈个人看法 。虽说名著中有关食物的描述的确不够严谨 ,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
一部书我们能从小看到大仍不觉厌烦 , 反而屡有心得 , 这就足以证明这部小说的魅力 。而且《西游记》在体裁 , 故事 , 角色塑造方面的成就 , 无愧于名列四大名著 。
在光辉的成就面前 , 食物不对应地区这种小细节瑕不掩瑜 。不过那名发现问题的小学生确实不简单 , 小小年纪就能看到无数前人没有发现的细节 , 保持这种仔细 , 并将其用在做人做事上 , 前途一定可期 。
我没感觉这是什么漏洞 , 首先西游记成书的时候是明朝 。老吴不像现在的人有手机能出国旅游 。这仅是神话故事而已 。当时的环境和老吴的精力、能力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再者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 。也不是介绍各国美食的小说 。这个问题很多人发现都没当回事而已 。还有 , 看到唐僧师徒每到一个小国他们国君的表现没?一说大唐圣僧 , 大唐来的人就得高看三分 ,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专门为大唐来的人做大唐的饭食不好么?
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这个小学生比之《西游记》文本研究的学者多了一窍 , 居然发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食谱的地域局限性 , 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 值得专家们玩味一番 。
按理说 , 唐僧等人从唐代长安出发 , 一直向西进发 , 穿过西域 , 最后来到古代印度(即西天) , 一路上跨越许多不同民族聚居地 , 所食菜肴应是千差万别的 , 而绝不是江浙一带的菜谱系列 。可是作者吴承恩却只熟悉故乡的菜肴知识 , 这是吴承恩创作中的一种无奈吧 。
与百科全书《红楼梦》的著者曹雪芹不同 , 吴承思是个穷秀才 , 最后好不容易补了个贡生 , 才混上县丞这样的县级胥吏 。足迹限于故乡周围 , 生活限于拮据的经济 , 不可能吃上曹雪芹贵胄之家的满汉全席 , 南北知名菜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