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酒的文化 中华酒文化趣谈,古人如何喝酒?( 二 )


这里面很多要求和现代饮酒习俗都差不多 , 比如劝少饮、禁过度 。但有病的时候更适宜饮酒和现代有出入 , 现代医学表明 , 即使是轻微感冒 , 也不适宜饮酒 。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 , 在远古时代就是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这种礼节或简单或繁琐 ,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 , 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 。又因为饮酒过量 , 便不能自制 , 容易生乱 , 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 , 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 , 深感长辈有责任 , 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 , 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 , 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
我国古代饮酒有一些礼节 , 一直流传下来: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 , 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 , 叫侍饮 , 通常要先行跪拜礼 , 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 , 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 , 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这是完全按照古代三纲五常、伦理顺序制定的 。
另外 , 古代饮酒的礼仪还有四步 , 分别是: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 , 表示敬意 , 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 , 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 , 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这一套繁琐的动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 现代人饮酒 , 要么小杯慢酌 , 要么一饮而尽 。
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酒叫法 , 根据饮酒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 。在酒宴上 , 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 , 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 , 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 , 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 , 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
可以看出 , 古人喝酒是很有讲究的 , 也许他们更看重的不是喝酒这件事 , 而是喝酒的过程 , 以及和谁一起喝 。不过如此注重礼仪和伦理纲常 , 应该是平原地区 , 而这些地区更偏爱绵柔型酒 , 应该和性格有关 。
酒在产生之初就被賦予文化的含義 , 這是因為酒在古代是稀罕之物 , 國之大事 , 唯祀与戎 , 所以酒成為祭祀不可或缺之物:“粢盛柜鬯 , 以事上帝 。”也因此產生了關於酒的禮儀 , 即所謂酒德 。隨着生产力和釀酒技術的提高 , 酒又向民间普及 , 這樣就形成了关于酒的雅俗兩种文化 。除如鄉飲之类禮仪化的飲酒規矩外 , 在士大夫文人中 , 飲酒又融入許多文化內涵 , 如曲水流觞等 。由於酒有興奋神經的作用 , 所以酒又成了体現性格情緒的媒介 , 于是有李白的斗酒詩百篇 , 醉草蛮书 , 魯達的醉打山门 , 辛弃疾的醉里看剑?? 。竹林七賢之一的刘伶自云“天生刘伶 , 以酒为名” 。曾作《酒德頌》以渲泄自己对封建礼教的藐視:“兀然而醉 , 豁然而醒 , 靜听不闻雷霆之声 , 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 不觉寒暑之切肌 , 利欲之感情 。俯視万物 , 扰扰焉如江汉之浮萍 。”在民间 , 飲酒習俗更滲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但凡逢年過節 , 婚喪嫁娶 , 祝寿庆生 , 走亲訪友 , 都离不开酒 , 所谓旡酒不成礼 , 无酒不成席 。中國是飲酒大國 , 說明酒在民众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