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是说人要有原则还是无原则?( 二 )


只是,中国乃至人类现状已经全部融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改变,回不到《道德经》里的精髓啦!
所以说,《道德经》所坚持的原则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所谓原则的起点,是向两个不同方向背道而驰的两个原则!要讲哪一个原则更符合人类发展生存,我觉得还是《道德经》里所蕴含的原则更加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只是按照现在的现状来看,要想回到《道德经》所坚持的原则已经基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啦……
要有原则 。
这个问题很好,颜小二为您解答 。
关于“原则”,道家并未否定它,但也未对它进行绝对肯定,《老子》一书更多是在告诉我们,当人上达理想境界时,“人在主观上是无原则,而客观上亦是存在原则的” 。什么意思?请继续往下看 。
根据老子“为道日损”观点,我们知道,在人达到上述境界之前,人需先形成主观原则,然后在修习过程中,不断内化,将“原则”于己合二为一,将“原则”变成如“呼吸”一般生来就有的存在,这种时候,就大抵达到了老子所言的与道合一之“主观上无原则,客观上有原则”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参考儒家孔子晚年时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之一,属“道法自然”,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有叫人“不强作为”之意 。于是,许多人便会出现疑问,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总是有一套行为规范,我们会时刻提醒自己遵守这套“原则规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离不开对“原则”的依循 。既然依循“原则”才能好好学习、生活,那么这是不是有刻意作为、刻意依循原则的意味呢?这是不是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相违背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以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作为答案,而颜小二的答案,在开头第一段话便已经点名,在此不浪费篇幅进行重复 。
【道德经到底是说人要有原则还是无原则?】为了让答案更饱满些,下面我将首先阐述“道”的特点,于此帮助我们基本理解“道”与“原则”的关系;而后再从道德修习层面综合阐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内涵,继而进一步就人的处世层面,来看《老子》一书到底是叫人有原则,还是无原则 。
关于“道”,当前学界不同学者各自有各自的解读,以我们此处的议论范围来看,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学者肖玉峰的解读,他说: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指出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悟发现蕴含其中的“自然”之道,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 。
也就是说,就学者肖玉峰的理解来看,“道”是有迹可循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迹可循并不意味着,这个“迹”是僵化固定的 。
《老子》一书中,对于“道”的特点,还有这样一段描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知道,万物因“道”的循环往复,得以有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对立面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有“道”的规律,万物因为“道”的规律,而在规律性变化中生长、发展 。同时,这个“规律”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 。所以,人才应当通过“观察”去“法自然”,而且还需避免僵化 。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总结,首先,人类并非完全无法追寻“道”,“道虽然难以把握,但却能多少寻到一些“踪迹”;其次,“道”化育万物的背后,是万物的“循道而生”,这之中有一个以“循环往复”为大轮廓的“道”之抽象规律 。而此时,我们为了尽可能理解这个“规律”,便会去观察自然,继而有了“法自然”一说 。于此,此处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原则”,但“道”的内在含义绝不止步于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