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可以总结,道家并非否定“原则”,而道家学说之于原则,更多追求的是那种“客观上虽存在原则,但人主观上无原则”的理想境界 。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
你好,我是公子小白 。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 。
关于“道德经到底是说人要有原则还是无原则?”应当从《道德经》中的“道”来加以理解 。关于“道”的界定《道德经》中的“道”,大概可以有三个层次的划分,即:形上之“道”;自然之“道”;与社会人生之“道” 。
老聃形上之“道”的设定,有如下三个特征:
(1)实存性 。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2)万有之源 。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3)万化之归 。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第三十二章)
很明显,以上三个方面都可以说是是非实证性的直觉结论,不可以作真理解 。它是心灵向外延伸的极致 。
同样也有三个特点:
(1)对立统一性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第二章)
(2)相互转化性 。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二章)
(3)循环往复性 。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二十五章)
它也有如下特点:
(1)贵柔、守雌、谦下、不争
(2)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3)致虚静
(4)慈、朴、俭、……兹不备举,请参阅《道德经》 。
大凡这些品质,在人生、社会的层面上均可被表术为“德” 。
总之,上述三个层次是对“道”,亦即所谓原则之概述,形上之“道”为自然之“道”设定了一个起点,而自然之“道”又为社会人生之“道”打通了一条向上的理路,而“道”的实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社会人生 。
所以,“道”的焦点与归宿是生命之“道”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乃是生命的智慧,它不同于知识,那是向外求索的结果,它是生命试炼所得的生存之妙门,它与生命同在,已超越了有限的学识;得“道”,乃是生命原则的获得 。
以上是个人关于此问题的一点点拙见,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也很有新意,应该说道德经老子讲的就是原则问题,对人的原则就是遵从自然,尊道贵德,尤其重要一点是,人要知其常,方可以做到明 。
变化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 。
我们在生活中是要有弹性的,一切事物皆不是非黑即白,它是有灰色地带的 。
《道德经》等十四章
无状之状:…其上不嬓,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说明“道”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摸不着的 。
总之,“道”乃一体之“道”,却又能够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变化都是本源于“道”的 。
- 吃黄瓜排毒养颜
- 关于水的八个瘦身问答
- 6式瑜伽让你朝气蓬勃
- 西瓜减肥秘方 吃吃就瘦
- 猫咪突然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 喝黑茶让人变回迷人小蛮腰
- 减肥含片,轻松又方便
- 为什么减肥吃的少还是不瘦呢?
- 直男老公装修的新房,波导线是亮点,看到厕所差点崩溃,这是个啥
- 通常所说的汽车“三大件”是哪三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