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是说人要有原则还是无原则?( 三 )


理解道家思想,切忌望文生义,因为《老子》一书本就有“正言若反”的行文风格,同时更不能僵化套用其中理论,道家之“道”属于贯穿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本就有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在理解道家思想的时候,就要抓住道家学派基础性核心观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往往会更有收获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道家一个经典的理论,这里从道德修养方面进行议论,会更加方便理解一些 。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学日益” 。
比如,我们呱呱坠地,对于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而后我们学会说话,学会行走,再然后进入学堂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接受教育,从书本上的文字中汲取作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的道德规范 。就道德修养层面而言,我们心中的“道德知识”或者说“道德原则”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便是“为学日益”阶段了 。
但是,人类的复杂就在于,人可以在行为上按照“规范原则”去做,思想上却可以不认可这个“规范原则” 。而道家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之“无原则”,放在道德修养层面,便可看成是针对这种“言行不由心”或者说“伪装”的情况,而为道日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 。
下面,我们来具体理解一下“为道日损” 。
我们知道,就“道德修养”层面来说,我们进行知识性学习,我们开始和“原则规范”认识,但是并未和它“合二为一” 。这个时候,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原则规范”就好似一个客观的“监督者”,它时刻在脑子里提醒我们“不能撒谎、要尊老爱幼”等等 。“原则规范”对人的“心”(内在自我)来说,还是“客观”的,它对人生发的作用,有一种“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 。
而“为道日损”所减损的,直观上看,是与人之真实内心面对面的那个知识性“客观原则”,生动点说,就是减损客观原则对真实自我的限制 。
如何减损?吸收它即可 。
当我们不用提醒自己去刻意做到诚信、尊老爱幼等等时,这些美德却犹如天性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表现在我们身上,这个时候,我们与“道德原则”便属于合一的状态,并无主客之分 。此时的人,无被束缚之感,举手投足间皆是顺心顺意的举动,而且不逾越客观存在的原则规矩,这便是“为道日损”所达到的效果 。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为学日益”指的是人认识“原则”的过程,这个时候,“原则”与“人”属于主客对立关系;而“为道日损”便属于“内化原则”的过程 。当“为道日损”状态“完成时”,外在原则已经和内在自我合二为一,并无主客之分 。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道”并非是无迹可寻的存在,而道家的“道法自然”,更是在告诫世人,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寻求为人处世的原则,继而帮助人在物欲浮动的尘世中把持自我 。而这之中,实则也是在隐晦告诫我们,“道”于人世属“有迹可循”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原则” 。但是“道”特点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循环往复的,是动态的 。所以“循道而为”亦要注意,形而上的“道”下落到具体事物上时,这个“原则”亦非一成不变,它也是讲求灵活性的 。
而从道德修习层面议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知道,在道德修习层面,道家思想指出,人于此达到的理想境界应当是在“客观上存在原则,但人在主观上无原则” 。而在达到这个理想境界之前,人需要认识原则,进行“为学日益”的过程;随着学习修养的逐步深入,人渐渐内化外在知识,于是进入到“为道日损”环节,此环节中,外在的道德知识不断减损,和真实自我合二为一,以至于最后,举手投足间无半点道德规范、原则束缚之感,皆为从心所欲,但却不会逾越规则、规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