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三 )


三:送婚日(送日子)
结婚前一个月,双方父母选定吉日,有男女方媒人按乡风规矩筹备礼品(备用酒席的用品、喜糖、喜烟、喜酒),也就是通知双方父母家庭亲戚朋友,准备送婚礼金了;那个年代结婚,有送现金的,一、二元正常很,一个脸盆,两个水瓶属高礼了……
四:良辰吉日结婚典礼
a:男方彩礼,那时没有彩礼之说,但是女方要求的新婚衣服、酒水单要筹备的,如多少斤肉、多少斤酒、糖、烟等等必须要提前一天送到女方家 。
b:中途有关礼节约定
嫁女方,先办酒水礼;等男方来接新娘,女方安排“三代人”送亲,长辈就象现在的婚礼上,女方的父亲,在婚礼上亲手女儿交给女婿仪式 。
c:嫁妆
那个年代没有“压箱底的硬货”,在“成份论的年代”,你家有私货(黄金戒指)也不能明目张胆显摆,但是“玉镯”还是可以赔嫁的 。
我大姐的嫁妆,三代人的衣鞋帽、大中小“三圆”(脸盒、脚盆、子孙桶(马桶)),床上用品二套(棉被、枕头),牙膏牙刷日用品,以及四季“人工手纳单、棉鞋”几十双等……那时家里确实穷啊,可是父亲是“老夫子”文化人(地主成份),母亲也是大户人家岀生的;“压箱底”就是10元钱,讨个吉祥如意、新婚美满幸福!
那年我11岁,记忆犹新;这就是七十年代的“婚礼”操办之事的过程 。
先说说六十年代吧,那时农村很穷,不要说彩礼多少,就是连肚子都吃不饱 。那年村上来了要饭的,看上去也最多三十多岁,一个女的带着一个十四五岁女孩 。村上有一户人家看她们母女俩可怜,就给她俩一人盛了一碗黄花草的饭 。
母女俩吃饱了以后很是感激,想必这一家肯定是个大善人,便有意想把女儿留下来 。
于是,母亲就问这户人家的女主人,说只要不让她女儿饿肚子,就愿意把女儿留下来,不要一分钱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一想,能够留下来也好,一个孩也养二个三个也养,虽说多一张口多一份负担,不过等将来长大了还可以许配给儿子当媳妇 。就这样二碗黄花草饭,捡了个大便宜 。后来才知道,儿媳妇是安徽人,家乡发大水,饥饿逃荒要饭流落到我们村里来的 。现在这个女人都还健在,七十六身体很健康,一说起当年的事,她就会说:一碗黄花草饭换一个老婆 。
也许有的人还不知道红花草是什么?红花草,就是紫云英,那时是生产队播种起来喂猪的,农民粮食不够吃,就用红花草来混饭吃 。
七十年代那我就要说说我自己,我家成份不好,父亲曾当过伪保长,省吃节用买了几十亩良田,划成份的时候被划成富农,家里的良心和财产全部充公,一夜之间家里一贫如洗,父亲还天天游行挨批挨斗 。在当时这样的背景下,成份不好不但当兵不要,就连娶老婆都比较难 。别人十八九岁就结婚了,我到了二十四还没有找到对象,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同样富农成份人家的闺女结婚了 。
那时,我们男女说媒都是不认识的,不过也要过相亲这一关 。那时来相亲不是闺女,而是闺女的爹,我的老丈人 。俩个富农凑到一块有说不完的辛酸泪,同病相怜 。俩个亲家自己说好的,八字钿8块钱,彩礼8块钱,8块钱酒水,三套衣服(春一套、夏一套、冬天一套棉袄),其他什么也没说,总共是花了三八二十四块钱 。
结婚那天,由村小学的老师带队,举着红旗、敲锣打鼓地去迎接新娘 。对方送新娘子是也是学生和老师,举着红旗敲锣打鼓 。交接新娘子的时候,我给老师2包大红鹰香烟,两斤水果糖 。
新娘的嫁妆是我们男方派人去抬的,我老丈人给我媳妇置办了一双木箱、一双箱柜、一个梳妆台,一个放脸盘挂毛巾的架子,一张小方桌,二床被子,还有脸盆、热水瓶、毛巾、尼龙袜子等小件都是她娘家亲戚朋友送的 。那时姑娘出嫁不时兴包红包,都是送礼物,不像现在都几千几万的随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