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陪孩子画画?( 五 )


在我看来 , 从16世纪起中国画就失去了创造力 , 画家只会抄袭汉代和宋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中国艺术变成技巧的堆砌 , 美和技巧被混为一谈 , 章法用笔都有模式 , 再也没有想像和意外发明的馀地 。
中国的教育建立在记忆之上 , 学习写字和书法必须经过长期的重複动作 , 而所有的学院主义都来自重複 。绘画正是要避免这个陷阱 。要是在1935年 , 杭州美专的老师就教我这些 , 我该节省下多少领悟这些道理所费的时间啊!
马蒂斯教别人时总是说:新呀 , 新呀 , 要新!什么是新?不是那种表面效果的新 , 而是通过深刻观察思考之后 , 才把你引到一条新的道路上去 。
油画的问题是要画得自由 , 但难的是如何理解和表现自由 。老实讲 , 我从1935年开始画油画 , 一直到1964年用了30年的时间才真正懂得油画自由表现的方法 , 因为油画有各方面的技巧 , 要适合你自己的需要 , 你的绘画技巧是为了帮助你自己达到表现的意愿 。总之 , 技巧是第二位的问题 , 每当你有了新的绘画观点 , 你的技巧也就会跟著你的观点去变化 。
八、体察内心的需要
把我们的绘画从写实的影响下抽象出来 , 是一种需要 。驱使我的唯一动力 , 是在寂静的画室中 , 手拿画笔和颜料 , 面对一张空白画布这一需要 。
一个画家总觉得有话要讲 , 总觉得画不完 , 那就变成一种需要 , 这是画家最重要的动力 。绘画的倾向是因为自己的需要 , 并不是我想画抽象就可以画了 , 而是自己真正需要画抽象才抽象 。况且抽象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 是属于50年代的东西 , 所以你们假如要画 , 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画别的 。
不是我不敢教你们抽象画 , 因为绘画创作是一种需要 , 一种自身的需要 , 内心的需要 。你没有这种需要 , 硬要变 , 变不了 , 硬要新 , 新不了 。你们基本的观察方法改变后 , 觉得自己这样画不够了 , 内心提出了需要 , 就会创出新路子 。
画抽象 , 画具象 , 都一样有空间、结构、光线和颜色的问题 。具象和抽象之间有共通的道理 , 重要的是获得新的观念 。
作画家 , 就得接受週期性阵痛 , 今天或许高兴 , 明天可能痛苦 , 但是决不能失望 。作画的力量从未离开过我 , 我也从未逃跑或放弃 。
今天 , 我回顾自己的历程 , 觉得这股绘画的力量始终是一致的 , 我一直忠于自己的初衷 , 未曾逃避困难 , 也未曾以熟练的技巧去迎合创新的需要 。
50年来 , 我每天沉浸于挥洒作画 , 作画成为我打开通道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一种仪式 。在那个世界裡 , 我试图建立秩序 。这有时易如涂鸦 , 有时又灵感全无 , 眼前一片空白 , 或者只看到艰难困苦 , 和一想起来就令我害怕的旧画法 。
画家要有忠实、诚恳的性格 , 假如对自己说谎 , 是不能做一个画家的 。所以绘画的问题 , 也是一个道德观念的问题 。不要骗人家 , 不要硬求新 , 要经常考虑自己的画要实在 , 要有深厚、永久的性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