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 四 )


顺治对多尔衮的害怕与仇恨,不仅来源于多尔衮的权力压迫,更是多尔衮与顺治生母之间感情的伤害 。
1649年,多尔衮逝世,顺治开始清算他的罪行,“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接下来开始处理多尔衮的亲信党羽,同时起用一批被多尔衮打击的忠臣,如此一来顺治将大清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真正地做了皇帝 。
然而,顺治曾经说过:“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 。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 。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 。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 。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 。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这段自述真实地道出了顺治处理朝政的繁忙,累坏了身体,消磨了心神 。
政务的繁忙使得顺治心烦意乱,虽然他亲力亲为地处理国家大事,但是付出的不能看到预期的成效,力不从心的他越发地厌恶朝政,这一切的不幸幸好还有董鄂妃 。
顺治虽然24岁就英年早逝,但是也有过3位皇后,然而他最爱的还是孝献皇后董鄂妃 。
董鄂妃被顺治夸赞为"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也是因为这样,董鄂妃从入宫到被封为皇贵妃,仅仅只有2个月的时间,这在历史上很是少见,可见她在顺治心里的地位,然而,顺治对董鄂妃的宠爱不是因为她长得好看,也不是因为才华,而是他的品行与知心 。
顺治虽然是皇帝,但是他心里苦闷,“高处不胜寒”,他贵为天子,但是却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知心人,心中的话无人倾听,这是心理疾病,而董鄂妃刚好就是顺治需要的女人 。顺治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就在一旁伺候,有种“红袖添香”的浪漫,董鄂妃还亲自安排顺治的饮食,他根据顺治的喜好,亲自动手送饭,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顺治十分的喜爱她,可能已经有了依赖感,离不开董鄂妃了 。
1660年8月19日,董鄂氏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的离世让顺治皇帝心灰意冷,随即有了出家的念想 。一个皇帝为什么会有出家的念头呢?
首先,孝庄太后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普遍信奉佛教,孝庄也是一样,再加上朝政的压力,和母亲的影响,顺治皇帝从1656年接触佛教,成为佛教信徒,他寻求的是心灵上的解脱 。
顺治在太监的怂恿下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聪,与他聊得很是投机,因对佛教兴趣愈发浓厚,而憨璞聪也极力劝说顺治出家,他以劝说一个皇帝出家为荣,借此发扬本门本宗 。
然而顺治出家只是民间的传闻,正史并未有记载,但是我想作为一个皇帝无论是出于皇家的颜面,还是江山社稷,满清贵族也不会让顺治出家 。然而对于顺治最后的人生结局是因为因患天花而死!
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位入住中原的皇帝,身上具有许多的第一,然后他英年早逝,只有24岁,他与董鄂妃的爱情可能是在皇帝这一行中的第一名 。最后一句话总结一下他:“顺治富于进取的气质,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 。
清朝发祥于山海关外,在明朝京师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入住中原,但多尔衮从来没有做过清朝皇帝 。他只是摄政王,真正的入住中原第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 。本来皇位和福临没有什么关系,他在兄弟之间也是较小的一个,母亲也不受宠爱 。但其父亲突然去世,并在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 。再一个早起的清(后金)政权权力交接需要家族内部共同确定 。当时具备争夺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由于支持皇太极儿子即位的声音在当时占据比较主导的位置,多尔衮被迫以进为退,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