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山海经》的内容外 , 最早的五术应该还记载在《连山易》《归藏易》之中 , 只是并无流传于世的文本 。《连山易》据传乃神农氏所作 , 看名称当时应仍处于狩猎时期的生活;《归藏易》为轩辕氏所作 , 可能此时已进入农业社会 。两者与后世的《周易》合称“三易” 。
易 , 日月 , 阴阳之道也 。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 如果不研究易 , 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 , 故有所谓的“不知易 , 不足以言知医” 。
在《黄帝内经》中 , 多处均有相术的踪影 。
如《灵枢·五变》记载 , “颧骨者 , 骨之本也 。颧大则骨大 , 颧小则骨小 。颧小则夭也 。”
如《灵枢·天年》曰 , “使道隧以长 , 基墙高以方 , 通调营卫 , 三部三里起 , 骨高肉满 , 百岁乃得终” , 是说长寿者的面相 。
如《灵枢.五色》指出 , “五色之见也 ,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 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 , 虽病甚 , 不死矣……青黑为痛 , 黄赤为热 , 白为寒 , 是谓五官 。”
所以 , 古时的中医也深谙相术 , 才能通过四诊之一的“望” , 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和病情 。这里讲到了“五色、五官” , 还是五 , 古人实在太痴迷于这个数了 。为什么呢?
五是一个幸运数字吗?非也 , 这就要讲到数的内容了 。
在那之前 , 还需要讲讲五行的由来 。
古代典籍仅有五经之一的《尚书》略有记载:“五行:一曰水 , 二曰火 , 三曰木 , 四曰金 , 五曰土 。水曰润下 , 火曰炎上 , 木曰曲直 , 金曰从革 , 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 , 炎上作苦 , 曲直作酸 , 从革作辛 , 稼穑作甘 。”
而且 , 这里还把五行和五味对上了 。古人又如何从两仪、四象衍生到五行的呢?
没有确切的来由 , 据说是一位战国著名的阴阳家驺衍提出来的 。驺衍每到一个国家都大受欢迎 , 而且带了一大群人 。孔子周游列国也带了一大群学生 , 可是有时连便饭都吃不到 , 而驺衍每到一个国家则是吃不完的宴会 。可见他的影响有多大 , 或许就是因为划时代的“五行学说” , 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 。
水火金木土最开始只是“五材” , 五种对古人生活最重要的自然素材 。(放在今天可能就是 , 机电网车钱)《尚书》也有记载 , “水火者 , 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 , 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 , 万物之所资生 , 是为人用” 。
我猜测 , 五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在多年与“五材”朝夕相对的过程中 , 日久生情 , 哲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 , 赋予“五材”更多的内涵 , 如同后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比如老子讲“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孙子则讲“兵无常势 , 水无常形” 。
而某个为了探究自然奥秘 , 希望解释宇宙起源的哲学家 , 则以“五材”作为构建理论的基础元素——能被老百姓所理解 , 通俗易懂 , 又很符合“五材”的属性 。当然 , 五行理论很丰富 , 不只是五材而已 。
- 《大鱼海棠》讲了个什么道理,备胎就该无私付出?
- 《大鱼海棠》讲了个什么道理,备胎就该无私付出?
- 《OKR工作法》读后感 okr工作法怎么样?
- 《机器人总动员》这部电影好在哪?
- 《英雄联盟》英勇投弹手在中路怎么对线传统法师?
- 延禧宫略剧情
- 如何看待徐峥在《吐槽大会》回应段奕宏暗恋陶虹一事?
- 减肥药引起来的副作用该怎么缓解
- 宝莱坞影星 宝莱坞出过什么经典电影?
- 魏碑练字口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