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古代识字分为直音法、读若法和反切法 。
直音法:通俗的来说呢,就是用一个字来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 。就像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把汉字注在英文单词上的来记读音呢,其实这个就是一种直音法 。所以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同音字,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跟古人用直音法来注音认字 。有的字已经有了大家都认可的读音,然后就用来给其他的字注音 。至于按照什么标准,就知道了 。
读若法:这个东西,也是用一个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不同的是,这个找的是读音相近的字,而不是相同的,所以大概是没有那么准确的,会有一些偏差,古人的书还真是复杂,毕竟真的是字上加字,你还得分得清哪个是用来注音的,哪个是真的要认的 。另一种方法是形声字,这个好理解吧,有时候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干这事,只不过有些对,有些不对吧 。不过古人就很擅长了,不然他们要怎么识字呢?
反切法:这个方法呢小编觉得应该是最复杂的了,因为他用的是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也就是一个字取一半来用给另一个字注音 。但这种方法流传是最广的,也是我们现在研究汉语拼音读音的主要材料依据,所以汉语拼音,其实也更好地推广了我们的汉字,古代的孩子还是比我们厉害得多了,老祖宗发明的这些方法,真的是绝了 。

文章插图
古代在没有拼音之前,使用切音法来识读汉字,比如万俟这个复姓,万,摸我切,读莫,俟,奇衣切读奇 。用现在的拼音去解释,切音法就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毌和第二个字的韵毌,去碰撞出这个字的读音 。
切音法识字还是很方便的,唯一的不便是你不认识的字,切音用的字又不认识 。
古代的单字有四万八千多个,现代常用的只剩下三四千个了,现在有了拼音,更加方便快捷 。
前言我们古代也是有注音系统用来给汉字注音的 。大致分为三种:直音法、读若法和反切法 。在民国注音系统出现之前一直是用的这三种方法给汉字注音 。所以,一些少用的字的音也是这样传下来的 。
直音法就是用一个简单且为大家所熟知的汉字来给另一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字注音 。例如《汉书·高帝纪》中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其注引孟康的话说:“单,音善;父,音甫 。”日本用假名和民国用的注音方案似乎也是来源于此的,不过他们是把字改成了笔画而已 。直音法虽然简单好用,但是无奈我们的汉字实在太多,有很多汉字是没有同音字的,碰到这类字就实在没办了;还有一种就时某汉字的同音字太偏了,大家都不怎么认识,那也就没办法了 。这是直音法的局限性 。
读若法呢就是在直音法的基础上在增加了一项,可以用相近的音去给其他字注音 。这样解决了直音法上没有同音字的缺点 。如《说文解字》:鼾,卧息也,干声,读若汗 。我们就知道“鼾”和“汗”的读音相似 。虽然解决了没有同音字的尴尬,但是不准确啊 。随着发音演变变迁,后人根本无法根据读若法去确认一个汉字的精确读音 。
既然直音法、读若法都不行,古人也不傻,那么久发明了反切法这种东西 。三种方法里读音最精确,而且使用范围最广的了,所有的汉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标出音来 。反切法呢,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确定一个汉字的音 。即用前面的字的声母加后面字的韵母来拼读一个汉字的音来 。比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写道“糗,去九切” 。等等是不是发现跟我们的拼音系统有点像?对的,我第一次看到反切法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了一个“丑”字,吃藕丑chou,反切法就是吃藕切 。虽然这种方法很准确,但是还是有缺点 。一个是切音的字不确定,例如丑可以吃藕切,还可以痴偶切,不固定的话就不便记忆,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两个汉字来标一个汉字的音在古代又是繁体字的时候书写确实太累了 。
- 疲惫的句子说说心情
- 侯君集平了高昌,掠夺了很多财宝占为己有,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治他的罪?
- 有没有什么可以减肚子上的肉的方法啊除了吃减肥药~
- 让你的手臂没有赘肉小妙招
- 国企三班倒上12小时休息24小时一年到头一天假都没有合理吗?
- 海尔电视应用商店里没有乐播投屏怎么办
- 如何选择防晒产品呢?有没有什么好的防晒产品推荐?
- 有没有让你一眼心酸的句子?
- 绝对没有人敢试的减肥方法
- 绝对没有人敢试的减肥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