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感?( 二 )


“在其特有氛围之中,你能感到也许这小说只是为你而写,直达你的心,却又无法告诉你该如何 。所以,结局变成了‘就这样吧’ 。”
“有关心灵的文字 。构建一个时空,让人能够看到、读到自己,抑或知道有所陪伴的东西或事情 。”
“作品讲述的情节也许并不复杂,但通篇给人纯粹、窒息般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主人公的心境里,也有着相同的体验,所以每次合上书页回到现实中的时候都会有种浮出水面的鲜活感,进而像具有某种治愈系功效,深感快慰 。”
“村上春树的书安慰了我的心 。书中男主角那带着困惑,却不害怕,淡泊无为中却自有一番坚决的态度,使我感到,事情还是有希望的 。”
“看完他小说我心里会很平静 。所以我很喜欢这样子 。”
“令人心安 。”

为什么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感?

文章插图
村上春树一边描述带有孤独和闭塞感的人物,一边发出信号:“这样也可以”“你被允许” 。比如,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有如下描写:
在她(主人公的女朋友岛本同学——引用者)面前,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说什么好,无从判断 。我想冷静,想开动脑筋,但都做不成 。感觉上自己总对她说错话做错事,而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她都浮现出仿佛将所有感情吞噬一尽的迷人微笑看着我,就好像在说“没关系,这样可以的” 。
主人公“我”觉得自己不顺利,但从女朋友的微笑感受到“没关系,这样可以的” 。村上的爱好者大概对这样的部分感到“治愈”或“救赎” 。这样的描述从他初期的作品以来一直存在着 。比方说,处女作《且听风吟》里的句子,如下:
但我还是这样想:如若进展顺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可以发现解脱了的自己 。
译文上的“解脱”,原文就是“救赎” 。村上的这种“治愈”或“救赎”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他不是鼓励说拼命努力,而是肯定现在的状况,说“你不用拼命,有时候应该等待着” 。另一个是,他说:“最后说不定成功,其实输了也没问题,这样也可以 。”下面《奇鸟行状录》里的描述确是谈到这个问题:
……那就在那里,我想,那就在那里,在那里等待我伸出手 。需花多长时间我不知道,需花多大力气我也不知道,但我必须停住脚步,必须设法向那个世界伸出手 。那是我该做的 。必须等待的时候,就只能等待 。本田先生说 。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化作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 。”我以轻微然而果断的声音对那里的某个人说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 。”
另外,学者小森阳一也在分析《海边的卡夫卡》的时候承认,读者对村上春树的作品感到“治愈”或“救赎” 。他这样说:
小说家角田光代对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感到“暴力的无意志的意志” 。而这部非常畅销的小说的大多数读者,不知为什么感到“治愈”与“救赎” 。
为什么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感?

文章插图
当然不能简单地概括开篇读者回答的含义 。只是我觉得,如上读者回答至少可以说是对“孤独感”或“虚无感”的共鸣 。这可能因为村上的作品不是提示绝望,而是描述今天的社会、说明不能简单地找到出路的缘故 。在找不到出路的彷徨里,村上春树肯定主人公说“这样也可以”“输了也没问题,也可以的” 。这样的描述虽然不能给读者指示“出路”或“希望”,但可能成为某种“治愈”或“救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