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感?( 三 )


“在踏入社会以后,难免会感受到理想和现实激烈碰撞以后所产生的虚无感,村上的小说教诲人们与这种虚无感、孤独感和平相处 。教诲人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里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不是走向彻底的颓废和沉沦 。”
“心很静,更加明白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读后自己会有很奇怪的满足感 。里面的对白很有启示性:人生虚空 。”
“实话说,我并不是能对村上春树的小说读得很懂,但是在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主人公有过的迷茫和怅惘,我们仿佛也有过,也曾迷茫过,经历过 。”

为什么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感?

文章插图
包括日本在内,不少东亚城市的读者确实对他作品里的“孤独”和“虚无”共鸣,并对类似“这样也可以”向你伸出手的描述感到“疗愈”或“救赎” 。他们喜欢村上的理由好像在这里 。我在上面说过,现代以来纯文学的读者一直期待着通过作品接触到人或社会的真实 。那么,村上春树爱好者阅读文本的方式跟以前文学作品的读者多么不一样 。
进一步说,村上爱好者不只是欣赏作品,还互相联系一起做活动 。比方说,在日本,每年接近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爱好者会聚在一起交流,并尝尝村上作品里出现的菜 。在中国把村上的爱好者称为“村民”,在网络上互相交流聊天 。这些活动跟青少年的同人活动非常相似 。(请想一下,除了故事情节以外,他们也着重跟同好们的交流 。如果自己发表的意见好,及时得到巨大的反应,他们便从中获得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感觉 。)至少可以说,莫言和大江健三郎的爱好者不会做这样的活动 。
从如上村上爱好者来看,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也好像已经开始变化 。村上春树可能是能适应读者群的变化的极少数作家之一 。也许,这是他在全世界受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么,亚文化和文学上的变化到底给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何等影响?下一期我们将从动员方式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文化的变迁,并探讨今天共通的文化现象的意义 。
为什么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感?

文章插图

村上春树的小说的确弥漫着浓浓的孤独感,几乎所有村上的作品都这样 。是的,另类,独处,不合群,茕茕孑立,踽踽独行,成了村上小说主人公的标志性行为 。
林少华说,孤独和无奈在村上这里得到了安置 。就是说,这种在一般世人眼里无价值,负面的,因而需要摈除的东西,在村上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象 。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自我认同或同一性的确认,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受,自娱自乐自得的情怀 。

这当然是由村上春树独特的审美趣味决定的 。在村上春树看来,一个人,尤其是男人,活的太热闹太喧嚣是不可靠的 。
他自己就身体力行 。身为作家,却很少与日本文学界往来,仿佛自我放逐一般,常常一个人跑到国外,跑步、经营酒吧,听爵士乐 。
他作品里的男主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 。《且听风吟》里的鼠,《海边的卡夫卡》里永远长不大的少年,《1Q84》里的天吾(甚至女主青豆),《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巡礼之年》里的多崎作等等 。他们一般都没什么朋友,有也是极稀少的命运共同体,最终以悲剧收场 。
村上的我喜欢独处、喜欢听老掉牙的音乐,喜欢看死去的作家写的书,喜欢在酒吧里一个人喝酒,喜欢背上行囊漫无目的地独自去远足 。
他们是不怕独处的一群人 。青豆、深里子都可以为躲避追杀而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呆上很久 。直子和玲子可以在深山里的疗养院中与世隔绝而毫不寂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