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不同口味食物的不同疗效

众所周知 , 我国的中医是我们国人的一个瑰宝 。随着信息的普及 , 中医在世界范围内 , 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和近代营养学相比 , 中医对食物的认识不仅历史悠久 , 而且要全面深刻得多 。
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分为辛甘酸苦咸 , 称为五昧 。辛 , 就是辛辣 。甘 , 就是甘甜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 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 , 把涩附于咸味 。
中医的归经理论讲:“五味入口 , 各有所归” , 这个“归”是指五味在进入人体后喜欢进入哪个脏器 , 具体来讲就是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进入人体的脏器不一样 , 对身体所起的功效就不一祥 。食物同药物一样 , 有的归一种脏器 , 有的归两个或三个脏器 。具体每种食物所归脏器请参考中医的食疗著作 。在这里只介绍五味的归经 。
辛辣的食物
辛辣的食物都是温热性质的食物 , 如生姜、辣椒、葱、蒜等 , 在进入人体后所起的作用是通血脉、行气 , 有宣散的功能 , 还能促进肠胃的蠕动 , 增强消化液的分泌 , 促进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 并能祛散风寒 , 疏通经络 。当身体受到风寒侵入时 , 吃些辛辣的生姜、葱、蒜等食物就能使身体发汗 , 宣散外寒 , 就能治疗因风寒引起的头痛、感冒、咳嗽、胃痛、腹痛、腹泻 。当遇到因寒凝血脉不畅引起的腰痛、腿痛、关节痛及胃痛、腹痛、背痛、痛经、心绞痛时 , 吃些辛辣的生姜、辣椒、葱、蒜等 , 能行气、祛寒、通经络、止痛 。
但辛辣的食物主要是入肺 , 而中医理论中肺为娇脏 , 肺主皮毛 , 开窍于鼻 , 肺与大肠相表里 , 肺气与秋气相通等等 , 如果辛辣的食物吃得过多 , 肺就容易燥热、上火 。肺热重了 , 一是容易胸闷、燥咳 , 二是容易口、鼻、皮肤长疖疮 , 三是容易大便干燥、便秘 。秋天气候多干燥 , 所以秋天应该以润肺为主 , 辛辣的食物就要少吃了 。
甘甜的食物
甘甜的食物在中医的食物分类中是非常多的 , 几乎占了常用食物的80~90% , 如:
性平的食物有:大米、玉米、南瓜、黄豆、猪肉、鸡肉、鲤鱼、花生、山药、胡萝卜、大白菜、青菜、豇豆、土豆、芋头、香菇等 。
性温、性热的食物有:糯米、燕麦、牛肉、羊肉、乌骨鸡、麻雀、蚕蛹、海马、羊奶、鳝鱼、淡菜、鲢鱼、带鱼、桃子、核桃仁、樱桃、红糖、人参、杜仲、当归等 。
性凉的食物有: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鸭肉、兔肉、马奶、苹果、茄子、金针菜、豆腐、藕、丝瓜、黄瓜、冬瓜、金针菇、蜂蜜等 。
性寒的食物有:螺蛳、乌鱼、香蕉、桑椹、西瓜、荸荠、空心菜等 。
甘甜味的食物有补益、强壮身体的作用 , 凡血虚、五脏虚弱的人都比较适宜 。甘甜能消除肌肉紧张 , 缓解疲劳 , 补充能量 。
甘甜味是入脾的 。脾脏为后天之本 , 是血液生化之源 , 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要依赖脾脏所生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 。脾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燥怕湿 , 最能养脾胃的是那些性平、性温的甘甜食物 , 而经常使用性凉、性寒的甘甜食物就会伤脾 。
当你已经感觉疲劳乏力 , 出现了脘腹胀满、痰多、腹泻、便溏、水肿以及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萎黄、唇、舌、指甲无华等脾虚、血虚症状时 , 说明你的脾胃已经受伤 , 变得非常虚弱了 , 身体已经是血少了 。这时千万要警惕那些香甜味的 , 可口、诱人却是寒性的甘甜食物 , 如香蕉、桑椹、西瓜、甜瓜、荸荠等都不要再吃了 。除了夏季 , 上面提到的凉性甜味食品也尽量不要吃了 , 这是保护脾胃最好、最省事的方法 。只要管住入口食物的质量 , 提供给身体它需要的食物 , 你的脾胃就会好好地为你工作 。保护脾胃是保证健康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矛盾 , 越是香甜诱人的食物 , 越是藏有重大隐患;而越是平淡的食物 , 却越是你身体最需要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