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上讲,古代名人的诗词真的是精美的吗?( 三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古代诗人的诗再美也不如当今 。如果不承认这点,就是不承认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文人一直读这么久的书到那里去了 。尽管在某个时代有倒退,倒也不会退归原始点之后 。这里讲的是时间 。
其次是诗人的人数和质量,盛唐时期有多少人,现在呢?古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很少,所以鹤立鸡群,尽显其形 。现在已普及教育 。就是在7o和8o代,初中高中毕业就是知识分子,要下乡了 。如今从大学生到博士后,那个学阶算知识分子?古代十年寒窗后就算文人了 。等待的是十年寒窗若,博得锦衣随 。实践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原颜如玉 。现在已逐步把读书当成是一种职业技能 。
从诗的精美角度言,诗和其他书面文学一样,开始的句子沒有符号,接着都是句号只作分句,续之是我们现在的多句子符号,更精确地表达一句话,一段话的意思 。语言也从模拟两可的文学文发展成白话文,这些都与诗的应用紧密联系 。
再从诗的体裁而言,由原的古言诗发展为律诗,再出现了词,难道当今的抒情诗不是词的继承和发展吗?
总之,一切的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前进,诵古悲今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
首先,古诗词格律上精美,朗朗上口,平仄押韵,读起来令人有赏心悦目之美感,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读书人在读古诗的时候摇头晃脑,那不是故意的,而是自然规律,有感而发的,这也说明古诗词格律上符合人的审美特点 。
其次,古诗词美在内涵,许多古诗词都含有大量典故,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底蕴不够深厚,很多古诗词是读不懂的,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可能很多人会想:这是什么意思?不了解那段历史,就不明白这句词的含义 。
很多美丽的传说,典故,都出现在诗词中,诗词语句凝练,辞藻华丽,是古代文学的精品,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文明古国,在这方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说,中国的古诗词是很美的,也是我们都要继承和学习的 。
这个问题有点让人摸不着脑 。
第一,为什么说“从逻辑上讲”?这个逻辑指的是什么?
第二,优秀的诗词作品不是用精美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精美是一种风格,温庭筠的词很精美,辛弃疾的词就不能用精美形容 。
第三,你说的“名人”是指哪些人?不是所有名人都写诗词 。李白是名人,杨玉环也是名人,不能要求杨玉环也写一手好诗 。
古人从小接受诗文教育,长大又以诗文进官,这种诗教环境下,无论是不是名人,写诗的总体水平总是高于我们现在 。哪怕一些名气不大的诗词作者,其写作的水平也往往比我们当代的高 。就象今人学书法,无论怎样,也难以达到古人的高度,因为对于古人来说,用毛笔写字是日常事,是一种实用技能,艺精于勤,日积月累,当然写得好看 。写诗词也一样 。
抛开文人作者不说,古代各种行业各种层次,都有诗词写得好的人 。皇帝、武将、和尚乃至歌妓,都有不少优秀诗词作者 。他们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能常常接受诗词的薰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潜移默化,诗感和技巧自然容易学会 。
【从逻辑上讲,古代名人的诗词真的是精美的吗?】庆幸的是,如今国家对于诗词的推广不遗余力,各种国学班、诗词兴趣组织、论坛搞得热火朝天,央视诗词大会更是把全国人对诗词的热爱推上新高 。期待有更多人阅读诗词、创作诗词,让当代诗词走向繁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