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翻译过来就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
其实,看到这句话,就像在听一个捋着长胡子的智者在娓娓教导,教你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 。
“德不孤,必有邻”,历史的真实是,德高者都孤单,包括孔子自己 。所以,孔子在说完“德不孤”后,马上加了一句“必有邻” 。
自古以来就有“知音难觅”的苦闷,志同道合的人从来都不容易找到 。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推销他的“仁”“礼”思想,各诸侯王也表示接受他的思想,但只是束之高阁,当神一样供起,对这种遭遇,孔子当然很孤单很苦闷 。
(孔子周游列国)
只是孔子不发牢骚,他不仅有强大的内心,还有超凡的自信 。所以在《论语·宪问》中,孔子也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就是,我一点不恨天恨地恨人,我努力学习礼乐,求的是获得人生智慧和处事哲理,如果别人都懂不起也没有关系,因为,至少天还是理解我的,这就足够了!
孔子的强大是无与伦比的,只需要“上天”懂他就行,可是“上天”懂不懂谁知道呢?
孔子在当时其实是没有可以平等对话对象的,虽然他的学生很尊敬他很崇拜他,也和他摆谈人生,但是,孔子需要的是和他站在同一个思想层面上的高贵灵魂 。
(孤独的背影)
太阳有星空陪伴,所以不孤独;高山有绿色相伴,所以不孤独,而卓立于时代顶端的思想者们,往往是孤独的 。
和孔子有同样感受的“亚圣”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出了孔子的孤独,也倾诉了自己的孤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也有一个“必”字,心志最苦,莫过于孤单 。所以,有大德行的人都孤单,又都耐得住孤单,而且能够享受孤独 。
孤独是最残酷的伤,享受孤独却是疗伤的圣药 。
高处不胜寒,高处的寒,只有站立在高处的人才体会得到 。
所以,当神宗皇帝读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高处不胜寒”时,大为感动,说子瞻真是我的知音,皇帝这个职业也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么轻松,站在金字塔的塔尖,是真正的高处不胜寒啊!不久,他就把苏轼从黄州调往了汝州 。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的“曲高和寡”,揭示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在技艺达到了极高境界,也是会感到孤独的,高手寂寞,寂寞高手,所以才有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这样非常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
享受孤独,才能够品尝孤独的甘甜,连孤独都不怕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德之人 。
(孟庙)
“德不孤,必有邻 。”是《里仁》篇的内容,何为里仁?
在《里仁》的开篇,孔子就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玄注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 。”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要选择居住在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那就是很聪明很智慧的做法 。
"昔孟母,择邻处"是寻找“里仁”的典型例子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我选取后半部分来说明:“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 。’”
从墓地附近迁到集市旁,最后迁到学宫旁边,孟子在耳染目濡中就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等礼节,孟母很满意的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啊!
- 清明节烧纸惹争议!究竟是“传统”还是“陋习”?该禁吗?
- 美丽瘦身:豆腐牛奶汤
- 初冬减肥 7大“不良”瘦身食物
- 林依轮魔鬼瘦身汤
- 产后瘦腹法
- 肥肥女儿瘦身引发“欣宜效应”
- 李嘉欣的“忍”字秘诀
- “疯”拥美魔女 瘦身至爱按摩减肥
- “绳”奇瘦身八大法
- 白领瘦身全靠四个“午休心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