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的悲剧成分是否过于刻意?( 四 )


【余华的《活着》的悲剧成分是否过于刻意?】本人认为有刻意堆砌苦难之嫌 。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小说名字《活着》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想要体现活着的信念 。为了体现这意义,除了主人公以外的其他人,最后都一个一个的死去了 。或许死亡是我们人类所无法避免的,但对于一系列的死亡现象,也显得过于集中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觉得,在那样一个物质什么都缺乏的年代,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下,死亡也是特别正常的一件事情 。光是从人物身上的死亡的设定上面,大家肯定也觉得《活着》里面的人物死去有点过于刻意 。但人活着没有任何理由比《活着》本身更重要,生命因为活着,才是生命 。人与苦难的抗争、与命运的抗争,都是为了活着,不论喜悲 。所以,这是生命的哲学,余华写的不是那些苦难,而是对《活着》的感悟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题主好 。
我认为余华的《活着》并不存在“过于刻意的悲剧成分” 。
首先,《活着》是一部小说 。既然是小说,就有必要把普遍的事物通过几个特特定人物的经历展现/表现出来,达到艺术效果上的浓缩 。小说不是历史,它必须在故事之上隐含着真理 。
在《活着》的叙述中,福贵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 。他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这个点托风带雨地走过从内战时期至建国后的历次运动的这段不平凡的时光 。但凡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活着》里面所讲述的不会感到陌生 。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那正好,去读它就显得更有必要 。因此,余华是真诚的;至少他是真实的 。
余华在《活着》韩文版自序里写到:“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由此看见,“悲剧意味”将在这部书里弥漫始终也就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困惑了 。
悲剧是什么?“把美好的撕碎了给人看”这句老生常谈的确道出了它的真意 。更何况余华并没撕碎什么,他只是心平气和地用几近白描的手法讲述了这段“广义的悲剧”故事 。因此,《活着》的悲剧意味就显得更加“浓郁” 。
在叙述中,余华没有加入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他甚至摈弃了“介入”的企图 。他没有刻意去阐释“艺术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创作信条 。他只是努力地让眼泪回归于眼泪,让水回归于水 。刻意的悲伤是哗众取宠,是欺骗,更有可能是犯罪 。很显然余华没有这么“傻” 。
多年前,一个中国作家就说过:“人生是一场充满希望的悲剧 。”不可否认,太多时候我们对“悲剧”的理解太过狭隘了 。其实所有的悲剧都有一种永恒的美,尽管我们为之付出了眼泪的代价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缺少“悲剧的成分” 。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的悲剧成分过于刻意,还不如说我们现时的生活过于莺歌燕舞 。文学归根结底还是人学 。当一部文学作品让你感到了真实的痛,它便成功了 。
我相信所有作家在动笔写一部小说之前,都会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除非他想让自己的作品在还没来得及平庸之前就彻底死掉 。但余华肯定不是一位如此不靠谱的作家,他已完成的所有作品完全能够佐证这一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