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翁富贵悲惨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让人无法接受,但在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却让人感觉到普通大众对当时社会和特殊时期的无奈,着实能够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获得读者的同情,赚得读者的眼泪 。
富贵由迷途浪子到浪子回头,再到垂暮的孤独老人,经历了家庭破败、丧妻丧女丧子丧孙之痛,最后和一老牛孤独终老,其人生不幸贯穿一生,他的人生悲剧都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作者虽然没有经历过解放前万恶的旧社会、内战时期、三反五反和大跃进时代,但文化大革命却是作者全程经历的时代,作者出生年代和成长历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困难的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鲜明对比 。他能写出这样催泪的作品,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体会深刻,对人生有巨大感悟,对社会变化有巨大感触 。
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笔下的闰土等成功的、触及读者心灵深处的灵魂艺术作品,都是借助普通人物来反映特定历史社会的大众生活,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不是也是对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寓意呢?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生活 。解放以后,人们虽然从万恶的旧社会解放出来,但是贫穷落后依然伴随着人们,捡树叶、吃树皮、挖野菜等人们饥不择食的事情在中国的五、六、七十年代时常发生 。我想余华先生的《活着》这篇艺术作品,可能是想借助富贵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告诉人们近代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吧!
富贵的人生经历也告诉人们:一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遇到再大的困难,人生有多么的不幸,都要坚强的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二是努力不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幸福生活;三是只有国泰才能民安,只有国强才能民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
——图片网络,侵删 。

文章插图
在看到这个问题以前,我已在一个网友的文章留言区谈到过对此问题的看法,现在将其扩展开来,具体说一说 。
读完《活着》之后,感觉作者是有意设定这样的悲剧结局,让主人公福贵一家老老小小都死掉,剩下他一个已到垂暮之年的人和一头与其相伴的老掉牙的牛在世上苟延残喘,这就使整个作品带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正如文学理论经常谈到的那样: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发人深思 。一个作家追求深刻也好,标新立异也好,本无可厚非,关键是作品内容得合乎情理,不违背艺术的真实 。若罔顾生活的逻辑,一味求异求新,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会大打折扣 。
文中写到多个人的死,包括福贵的父母、儿女、老婆、女婿、外孙等,有的是病亡,有的是意外,我觉得最不合情理的就是福贵儿女的死 。
福贵儿子有庆是在医院为县长夫人献血,抽血过度死的 。这也太离谱,太不合常理了!让未成年的学生献血违背基本常识,普通人都知道,难道医生不知道?并且几乎将血抽尽,这也太残忍了,比法西斯还法西斯,这到底是在控诉谁呢?原以为县长是个恶魔,没想到还是福贵的旧相识,人品也不错,颇有人情味 。这样的人能放任医生干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就更不合逻辑了 。我认为有庆之死的设计绝对是败笔,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想读了,纯是胡扯淡!再说说福贵女儿凤霞的死,她是难产大出血死的,这个结果也很经不住推敲 。大家都知道《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难产死的,但我们觉得这个结果合情合理,为什么呢?虎妞是个老姑娘属高龄孕妇,本身难产的几率就很大,又加上她把自己养起来,既不运动也不干家务,难产的风险就更大了 。凤霞就不同了,一是年轻身体又挺健康,一是她嫁了二喜这样一个打工仔,自己也得操持家务 。一个年轻身体健康又经常干活的女人难产的几率是很低的,这样的结局就缺乏说服力 。
- 什么叫哲学?
- 跳绳减肥:什么样的运动更加适合秋冬季节减肥
- 10分钟塑身摆脱肉松垮
- 非常简单的跑步减肥法
- 三大过度运动的安抚技巧
- 徒劳无功的运动减肥误区
- 餐后跳绳 轻松瘦身
- “草上飞”刺激又减肥
- 关于运动与瘦身的几个问题
- 快速减肥六项运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