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 。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他有时还像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 。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 。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 。经过多年的辛劳,武七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无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 。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 。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 。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 。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
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 。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在他49岁时,武七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 。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选择享受,他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 。这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决定创建义学,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
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 。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 。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
光绪十六年(1890),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七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 。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 。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 。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
- 便利店营业执照怎么办理
- 华为平板恢复出厂设置不了
- 在哪可以领失业补助金
- 怎么做咸菜小黄鱼
- 发不了朋友圈怎么回事
- 适合小学生的微信昵称
- 安徽灾情通报
- 迷你世界几层钻石最多
- 纵向和横向的区别
- 鸡是哺乳动物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