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发言人敦促中印双方保持最大限度克制。你怎么看?( 二 )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两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有很多,战争永远都是最后的备选,凡事都用战争思维来考察,那我们还发不发展了? 印度近来和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争长论短,动作频频,气焰十分嚣张,但印度难道真的想打仗吗?显然不是 。
印度莫迪政府在去年12月,出台了《公民身份修正法案》,招致全国占比20%穆斯林信众的强烈不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波及56座城市,几千人因此受到了伤害,事件的余波甚至持续到了现在 。2020年开年伊始,新冠病毒又无一例外的杀了进来,与此同时,中东的蝗虫军团也前来凑热闹 。
各种不利因素加剧了印度的治理压力,新冠疫情导致大量民众失业,蝗虫的肆虐导致粮食减产,民族问题正在撕裂印度的社会版图,尽管美国总统亲自前来“鼓劲”,但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民众的怨气,正在削弱莫迪的支持率,这个时候需要弄出点事情,分散一下国内的压力,这才有了非法越境和“肢体冲突” 。
事件发生之后,印度民众在网上也是“一片激愤”,但印度媒体相对比较冷静,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也只是提了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关于中印外长的通话,双方是否在考虑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
6月17号,印度国防部长辛格首次就加勒万河谷阵亡士兵公开发声,他向加勒万河谷牺牲的士兵表示了哀悼,高度赞扬了“以最高传统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 。注意:辛格的发言中没有提到中国 。有人认为,辛格的态度暗中表明莫迪政府决定不会推动局势升级 。
6月18号,莫迪本人也通过推特向拉达克东部牺牲的战士致敬,称他们崇高的牺牲将永远不会被忘记,全印度都为牺牲的战士感到自豪 。推文中同样没有提到中国 。但在本周三,莫迪对该事件中的中国军方发出“警告”:“印度希望和平,但如果受到挑衅 。印度有能力作出恰当的回应” 。
外交语言中的“恰当”,可以是任何时间,任何方式,任何程度,当然,也可能什么也不做 。死了这么多的人,莫迪作为国家元首,必须为该事件兜底,至少也得让死者家属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莫迪的强硬,很大程度是是内部宣传的需要,借以安抚印度国内民众的情绪,从印度的整体反应来看,莫迪政府并不想将事情搞大,更不想激怒中国进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
在此次事件中,双方也什么没有真刀真枪的干,而是选择了棍棒和石头?因为在1996年和2005年的协议中,对峙双方不准使用枪支,这也是印度敢于屡次“冲线”的原因,但双方也基本能够做到克制与容忍 。
中方发言人赵立坚首先阐明了事件的起因,印方一线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有局势已经缓和的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往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
目前的情况是,中印双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进行了沟通协调,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共同遵守两国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
从双方的务实态度中不难看出:中印都同意尽快降温,地区局势总体稳定可控 。中印双方高层不约而同表现出来的冷静和含蓄,足以证明这件事不会影响两国的关系格局,中印同是发展中大国,都是具有10亿级人口规模的新兴力量,加快实现自身发展振兴是各自的历史使命,最符合两国长远利益的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谁也不想违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偶发事件带偏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走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