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晚年得子,他对待孩子什么样?( 六 )


虽然鲁迅晚年得子,但他对儿子周海婴并不过分溺爱,而是尊重小孩子的想法,并不因他是小孩子而看轻他 。
鲁迅49岁得子,与许广平所育的一个儿子 。
一个人到此年纪有孩子,可谓是弄璋之喜 。孩子,更多的被训练成听话的机器,或者按照父母的想法,成为父母所需要,亦或是理想中的样子 。可是鲁迅先生对孩子始终保持宽容与理解,像对待朋友一样,而“顺其自然”是他一贯重视的准则 。鲁迅自身成长一个传统封建之家,父辈权威大于一切 。而鲁迅给孩子取名为“海婴”,因为孩子出生在上海,他自己又喜欢这座城市,他也直言,若孩子哪天不喜欢此名,可随意去改 。周海婴幼时有很多玩具,装好再拆,拆了又装,乐此不疲 。鲁迅丝毫不觉玩物丧志,而是由着孩子的天性,时不时还一旁鼓励 。
许广平也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这样总结鲁迅对儿子海婴的教育:“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鲁迅的态度,他倡导儿童的发现,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两代人相处之道应是平等的亲爱与宽容,而非上施于下 。
我们怎么对待好友,就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他没有培养出天才,却培养出一个完整、圆满的人 。在1919年发表的《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更为细致地给出了自己的教育观:譬如把儿童当作独立自在的人去理解;譬如以儿童为本位,指导孩子的身心;譬如给孩子发扬天性的机会等等……这一切,也是被他浸润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的核心 。
对于如何做一个称职家长,鲁迅亦有反思:既要让孩子成长,也要追求自身的完善;要爱自己的身体,不将疾病遗传给孩子;要爱自己的人格,去掉性格、精神上的缺陷,不让孩子也陷入同样的问题;爱自己的生活,即便孩子长大远离,也有多面宽广的爱好支撑,过有情趣的生活……
反观如今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只要求孩子考高分进名校的家长,鲁迅显然没有那么焦虑,也没有那么功利,时代不同固然是一个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鲁迅更看重品质的培养,而不追求成长中一时的得失:“养成孩子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即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末的力量……”那么如此成长起来的周海婴,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周海婴并非世俗意义上人们所期待的天才,某些能力远不及父亲,他曾在回忆录中说,幼时背书怎么也记不住,文字才华也有限,时常听到老师发出叹气 。
他没有父亲的名气,事业上的成就更比不上父亲在文坛的地位,但他却展现了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完全伸展自我后发展出的模样 。周海婴的人生,是平淡,清正,却又幸福的,他在父亲醇正的爱意与陪伴中成长,享受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平等的父子关系,父亲对他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伴随了一生 。周海婴曾说:且不论赚多少钱,有多少声名,一个人能过得“完整、圆满”,就很好 。人的“完整、圆满”,不正是教育的初心?据说,周海婴与父亲之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父子俩都要互相打招呼,道一句“明朝会” 。后来,鲁迅病痛渐深,喉咙那里总有浓痰堵着,但无论如何难受,每晚他都会勉强支撑起身子,用尽可能响亮的声音回应儿子:“明朝会,明朝会 。”
1936年,鲁迅病逝,这一年鲁迅55岁,周海婴7岁 。七年的父子情缘,就这样以“孩子长大后不喜欢名字可随意改”为开头,以重病中挣扎起身、互道“明朝会”而结束 。虽然参与孩子生命的日子不算太长,但谁又能说,鲁迅不是一位好父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