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有什么营养和价值,为何一直位居八珍之列?( 二 )


翅片(胸鳍)
翅片多呈长形,两面颜色不同,即为阴阳色;
按鱼翅按颜色分,有黄、白、灰、青、黑、混(黄白色)等六种,其中以黄、白、灰三色较优 。
按鱼翅由于产地和焙制方法不一,又有淡水翅咸水翅之分 。
制作过程
鱼翅是鲨鱼的鳍经干制而成,以背鳍制成的叫脊翅、
背翅或劈刀翅,翅多肉少;以胸鳍制成的叫翼翅或上青翅,翅少肉多;以尾鳍制成的称尾翅、勾尖或尾勾;以臀鳍制成的称荷包翅、翅根 。尾鳍和臀鳍肉最多、翅最少 。
淡水翅系用日光晒干,或用石灰水浸渍而成;咸水翅用盐水浸渍 。鱼翅还可按形态完整与否分类 。涨发后成为整只翅的称为排翅,为上品;涨发后散开成一条一条的叫散翅 。
主要产地
鱼翅主要产于我国沿海的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山东等省及南海诸岛 。日本、美国、印尼、越南、泰国等地均产 。
中南美洲的鱼翅翅针软滑粗壮,乃鲍翅之冠 。国内只有少数类似于同仁堂鱼翅这样的大品牌能够买到,而且价格实惠 。
食疗功效
中医在应用实践中,认识了鱼翅的食疗功效,认为它味甘咸性平,可以益气、开胃、补虚 。综合中医籍的说法,鱼翅能渗湿行水,开胃进食,清痰消淤积,补五脏,长腰力,益虚痨 。据《本草纲目》所载,鱼翅能补五脏、长腰力、益气清痰,对糖尿病患者更具疗效 。
《调鼎集》说:“鱼翅以金针菜、肉丝炖烂常食,和颜色,解忧郁,有益于人 。”
据现代医学报道,鱼翅含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搞凝成份 。如患有冠心病,每天服鱼翅粉1.5—3克,有防护作用 。看来它对心血管系统疾患有防治功效,惧是症者,倒是可以常常吃一点的 。
历史沿革
古人称鲨鱼为鲛鱼、鱼昔 ,亦 写 作 沙鱼,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别号 。
但人们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则是鱼皮和鱼唇 。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 。杨彦龄《杨公笔录》在夸奖鳆鱼的时候,认为江珧柱、沙鱼、赤鳔之类“皆可北面矣”,这里说的沙鱼仅指其鱼皮和鱼唇制品 。鲨鱼皮经过加工并细切成丝后,称为鲨 鱼皮脍,非常珍贵,梅尧臣曾获友人馈赠,写下了《答持国遗鲨 鱼皮脍》一诗,其中透露了这种珍品的一些信息,其《宛陵集》卷二九载其诗云:“海鱼沙玉皮,翦脍金齑酽 。远持享佳宾,岂用饰宝剑 。予贫食几稀,君爱则已泛 。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 。”有人认为鱼翅在宋代已登食坛,乃是将鲨鱼皮脍误认为鱼翅 。
其实,我国加工鱼翅的历史并不长,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 。一般说来,鱼翅原料处理,首先要经过相对复杂的处理
。古籍中曾介绍过鱼翅的加工情况,首先,捕鲨本身就带有危险性,因为鲨鱼凶猛,能够攻击人类 。乾隆《诸城县志》卷一二曾记载说:“最悍者沙,……其翅猛恶,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毙,海上畏之,号曰海狼 。”捕鲨之后,粗加工成为翅板(或称翅片、原翅、皮翅),细加工则成翅丝(或称软刺、明翅) 。郝懿行《记海错》叙述说:“沙鱼色黄如沙,无鳞有甲,长或数尺,丰上杀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
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价值者逐渐增多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原料,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 。鲨鱼筋,指鲨鱼翅筋 。成书于明代的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鱼翅视为高档食料,按《金瓶梅》描写鱼翅,仅列入饮食,说明那时的一般人尚无从问津 。《汪穰卿笔记》卷三曾探讨鱼翅 。入清以后,鱼翅作为新兴的海产珍品,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供应量明显增加,身价也在一步步攀升 。郝懿行《记海错》说鱼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间以为上肴” 。从那时起,南北各地都可见到鱼翅宴席,《竹叶亭杂记》卷八记载说:“京师筵席多尚异味,……近日筵席,鱼翅必用镇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两有余 。”《水窗春呓》卷下记述那帮主管治理黄河的河厅官员,有清一代,鱼翅一般都在高档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无翅不成席”之说 。然而,鱼翅虽然名贵,但烹调却颇费功力,只有技艺高超的厨人才能制作出的鱼翅菜肴 。为此,清代厨家各显神通,不断推出新型的鱼翅菜品,鱼翅口味,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烹饪特色 。当时食界共推闽、粤鱼翅,烹饪最良 。如《汪穰卿笔记》卷三在论述鱼翅制作时说:“顾庖人为此未必尽得法,大约闽、粤人最擅长,次则河南 。又以火腿四肘、鸡四只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鸡鸭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极融化而漉取其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