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十 )


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 。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 。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形成原因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 。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伯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 。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 。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
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 。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 。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 。表现为前者,就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为后者,会被一些粗心的医生诊断为“精神病” 。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诊断,因而,患者会带着一大堆诊断来就诊 。诊断的混乱一方面是医生粗心的结果,更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情感和表现的不稳定,一时一个样 。我参加过一个德国专家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会诊,三个医生就有三个诊断、三种看法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非常缺少安全感和恒定性,也导致和别人的关系忽冷忽热,总是在最好和最坏两个极端跳跃,所以,难以和别人形成持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
成因
相对于其他的心理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很复杂 。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病患处于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边界的理论 。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反映当前的思维 。事实上,一些倡导团体有争取改名,比如称之为情绪调节紊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