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12)


第一,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 。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
 第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 。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 。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
 第三,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 。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 。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
第四,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 。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 。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 。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 。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第五,冲动性(impulsivity)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等 。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 。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 。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
第六,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诊断标准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 。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1967年时,在精神分析师Stern和Knight的工作基础上,Kernberg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BPO)的概念 。
边缘人格结构包括了多种的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共有特点是:
1)身份认同弥散(identitydiffusion);
2)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
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 。
行为模式
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项:
·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 。
·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 。
 ·身份(认同)的紊乱: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 。(注:不包括正常的青春期时的不确定性)
·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例如:花钱、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