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什么情况?( 三 )


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 。世界强化免疫日主要是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而设立的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感染者且科学家已经发明有效的疫苗 。在这个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小儿麻痹症以及疫苗的发明史 。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疾病,正如名字一样,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表现可能多种多样,可能是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受累,也可能是四肢瘫和呼吸衰竭 。通过粪-手-口污染途径传播,也可能通过咽部传播[1] 。
埃及木乃伊的研究表明,小儿麻痹症至少早在远古时代就影响了儿童 。在1916年的美国,至少有6,000人死于该疾病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该流行病遍及美国和欧洲 。仅在1952年,美国就有58,000例小儿麻痹症新病例和3,000例死于该病[2] 。
90%-95%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是无症状的 。病毒经口途径进入,感染口、鼻和喉部细胞后,有7-14日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病毒在胃肠(gastrointestinal, GI)道的淋巴组织进行初级复制 。随着病毒播散至全身网状内皮组织,会发生无症状的首次(轻微)一过性病毒血症 。4%-8%的个体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导致“轻型疾病”(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的症状,与常见病毒感染相似,症状包括头痛、咽痛、发热、恶心、呕吐、不适和乏力 。部分具有严重病毒血症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的患者,通常在数日的无症状间期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受累,包括颈僵硬、头痛、发热和呕吐 。其中一些患者,脊髓灰质炎病毒还会选择性破坏运动神经元,表现为剧烈的背、颈和肌肉疼痛,以及出现运动无力 。在所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中,只有约0.1%发生这种麻痹[3] 。
脊髓灰质炎病毒播散至CNS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血液中的病毒直接穿过血脑屏障所致,或可能是从肌肉到脊髓和脑的逆向轴突运输所致 。病毒侵袭CNS后脱壳,进行复制,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进而导致该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麻痹 。病毒传播至邻近运动神经元可能是以不依赖轴突运输的方式侧向传播,或者以依赖逆行运输的方式通过跨神经元传播 。其他神经元也可被感染,引起脑干脑炎和呼吸功能不全 。
出现肌肉麻痹后,肌张力降低几乎总是呈不对称性 。近端肌肉受累程度通常大于远端肌肉,下肢比上肢更常受累,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无力通常在2-3日恶化,不过有时肌无力恶化进程可长达1周 。5%-35%的患者出现延髓受累,导致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分泌物处理困难[4] 。
与其他类型的无菌性脑膜炎一样,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检查显示脑脊液细胞增多,最初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随后转变为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蛋白通常升高 。

在1950年代初期,两位科学家各自找到了一种开发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法 。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博士和阿尔伯特·萨宾(Albert Sabin)博士创造的疫苗使全球儿童免除小儿麻痹症的痛苦 。
脊髓灰质炎疫苗有两种类型: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也称为索尔克(Salk)疫苗,以发明者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的名字命名 ; 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或萨宾(Sabin)疫苗,以其发明者的名字命名,阿尔伯特·萨宾(Albert Sabin)命名 。
IPV是基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1、2和3型开发的,是20世纪50年代首个阻止脊髓灰质炎流行病的疫苗,通过注射给药,在血液中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 。OPV则是基于活的但活性减弱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种类型的OPV①三价(tOPV):包含减毒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所有三种血清型②二价(bOPV),包含三种血清型中的两种③单价(mOPV):包含三种血清型之一 。因此,三价疫苗对所有三种血清型(PV1,PV2和PV3)均有效,二价疫苗对PV1和PV3有效,而单价疫苗对单一血清型有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