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印度佛学体系详解

印度佛学 , 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 , 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 。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过程 。那么 , 对此 , 印度的佛学体系是怎么样的呢?一起到佛学入门中了解看看吧 。
印度佛学体系之发展 , 按印顺法师历史法则之进展而分 , 可分为五期:
(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期:
从佛陀立教至佛陀入灭之期间 , 此系佛陀住世说法时期 , 此期教法之重点 , 以宣示个人解脱为主 。
(1)缘起观 , 此乃佛教之根本立场 , 亦为佛陀正觉之内容 。即以十二因缘为具体形式 , 来超脱决断一切苦恼 。
(2)八正道 , 此乃远离快乐与苦行两边之中道思想 。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3)四圣谛 , 此乃有关社会人生之四项真理 。即:苦谛(说明社会人生生活之真相是充满苦恼不安)、集谛(说明引起苦之理由与烦恼根源和渴爱之真相)、灭谛(说明灭却烦恼去除苦恼不安 , 方能达于绝对安稳涅盘境地之真相)、道谛(说明有关到达涅盘之方法) 。
(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期:
从上座、大众两大根本部派之分裂开始 , 至初期大乘佛教之兴起 , 亦即佛陀入灭后至四百年(约当西元前四世纪至前一世纪) , 此期相当于部派佛教时期 。自两大部派之根本思想与根本精神观之 , 此期呈现实行主义(保守派)和理想主义(理想派)对立之状态 。佛陀入灭百年顷 , 其所说之法已集成杂(相应)、中、长、增一(增支)等四阿含经(于南传 , 另加杂部而为五部) 。
约于西元前一百年 , 根本二部已分裂成二十部派 , 亦即小乘二十部 。各部派为强调、证明自派之权威、正统 , 乃由各种立场重新编纂圣典 , 由是而逐渐成立经藏与律藏 。由于各部派所传承、整编的经典内容之出入 , 致使彼此间生起争执 , 部分有心学僧乃致力于教法之说明注释 , 整理分类 , 而出现许多论书(梵abhidharma , 巴abhidhamma , 音译阿毗达磨) 。
【【佛学入门】印度佛学体系详解】于二十部派中 , 上座部系统以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犊子部等较为重要 。其中 , 说一切有部主张一切法为实有(梵dravyatah!sat) , 都在“自相上存在”(梵svalaks!an!ata) , 诸法可不依存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 , 众生依有执受之蕴、处、界和合相续 , 施设有情 , 以之建立业果前后之移转 , 此称“法体恒有”或“三世实有” , 认为自然界系由原子(极微)所构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