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六 )


1.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一个简短的概括和记录;
2.起到标记坟墓的作用,方便于后人祭祀;
3.用文字记录辈份的传承,方便于后人核对;
4.也是对逝者的缅怀和纪念;
可见写好祭碑文对于后人和逝者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以上对如何写祭碑文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阐述,主要是从格式以及具体的内容上来进行铺排的,你对如何写祭碑文还有一些其他的见解吗?欢迎大家补充和讨论!不足之处望大家多提建议噢!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祭文的形式类似于传记,一种简短而概括全面的传记 。包括传主的籍贯、生平、事迹、业绩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末尾加上评语 。
本人为家祖写的一片传记,供大家参考 。
吾祖讳长仲公,家中长子,孤山镇人士 。
长仲公儿时家资殷富,悠游庠序既久,通识学问,为乡里闻名饱学之士,少时有凌云志 。然处国破家亡之际,安身立命尚不得,何来通达之途?故委身野里 。时运不济,乃孜孜求仕者之大悲矣!又逢家道中落,衣食尚忧,面朝黄土,待天问食,诗书何用?昔日风华少年,久居庠序,不通稼穑,为乡里侪辈所讥诮 。是以吾祖幽幽寡欢,私交甚少,诚一腐儒耳 。
然长仲公之书法、周易、诗文根基甚厚 。穷乡僻壤,识字者甚少,故吾祖常代人运笔,为写书信、祭文、对联等 。邢某记得:每逢年关,长仲公居处门庭若市,斗室之内,人声杂杂,往之打趣吾祖者,手持一卷红纸,低眉顺眼,笑脸陪侍 。吾祖则面色持重,有条不紊,依所求裁纸、写字,一户之春联,顷刻即成 。时有求字者馈以鸡子、米面等物为酬,吾祖皆弗受 。偶有坚持者,长仲公则斥以严色 。祖母及诸姑母谓吾祖酸愚,笑而不应 。偶有求字者投其所好,馈以笔墨纸砚,长仲公欣然受之,盖其时物资匮乏,此等读书人之物乡里罕售,无处寻购 。
邢某,家中长孙,备受长仲公怜爱 。誊写春联为邢某儿时之乐事,无人求字之时,长仲公则抱某膝上,手授书法,且口中念叨:吾孙聪敏,当汲汲求进,更改门庭 。每念此景,邢某凄然,今几近不惑之年,乏善可陈 。
戊寅(1999)年,邢某求学离乡,入师范,家人共庆,姨母舅父等谓邢某将来吃公粮,居高楼,可喜可贺 。邢某亦自得,乡里小儿,不见世面,小富即安,沾沾自喜 。临行前至长仲公处道别,是时祖母早已仙逝,长仲公鳏居 。见某至,面露欣慰色,教之以为人处世之道:身正言直,恶小不为;苦学勤思,小成不矜 。诚为人之大道也 。
后求学假归,时至长仲公处求教 。长仲公念及天年将至,故每每与某论及家中往事 。邢某始知:
吾先辈乃鲁之莱州人士,清末避乱迁至大孤山镇,几世苦心经营,产业颇多,为镇中大富之家,时有“德合堂记”酒店,名噪一时 。后因时局动荡,迁至今日之程屯 。昔日产业,系数停办 。尚有余钱,小康之家足矣 。然家贼难防,长仲公之从父将家中黄金行窃一空,远走他乡,杳无音信 。至长仲公成立,徒四壁也 。
祖母生四子四女,家君身前有一兄,身后有一弟,皆早夭 。
家中曾有藏书千卷,其中不乏清末孤本 。文革时,因曾为地方大户,家中屡被查抄,为避祸,太祖母命吾祖付之一炬 。文革结束,于夹墙中取出《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珍藏,太祖母亦将其投至火盆焚毁 。每念与此,长仲公黯然,悔不当初 。后邢某乃悟,长仲公终年不与太祖母通一言,其皆缘于焚书之恨也 。
邢某为家中长孙,出生之日,长仲公欣喜若狂,姑母曾言,生平未见其如是也 。家中排行,邢某第“玉”字辈,长仲公据某之生辰八字,依周易取名“科”,然公人为邢某落户之际,外祖母适至吾家,顺口取名“军”,盖因其时参军为一时之荣耀 。长仲公闻此事,盛怒,称外祖母为“无知妇人” 。后家弟出世,长仲公依周易取名“麟”字,且诫家君:勿得乱改!前车之鉴,家君诺诺 。多年后长仲公于某之名尚耿耿于怀,且叮嘱邢某,若有契机,更回“科”字 。邢某非扶乩算卦之辈,不信周易之说,但吾祖遗训,岂敢怠慢?曾多方打探,皆曰:更名难于登天!无奈,只可默记:吾乃邢氏不宵子孙玉科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