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发现羊水过少该如何应对?( 三 )


(2)胎萎不长胎萎不长胎儿肢体发育偏小;羊水过少胎儿肢体发育正常,B超检查最大羊水池深度≤2cm或羊水指数≤5cm 。二者均有胎动和胎心音 。
【辨证施治】
本病多属虚证,阴虚津亏为主,脾虚血少为次 。前者宜滋阴生津安胎,后者宜健脾养血安胎 。
1.阴虚津亏证
证候:妊娠中晚期腹围、宫底低于正常,小腹或有隐痛,头昏腰酸,烦热口渴,皮肤干燥,大便艰行,小便黄,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
分析:阴精不足,津液亏少,不能营养冲任、充实子宫以养胎儿,故见腹围、宫底低于正常;冲任源于胞中,冲任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故小腹隐痛;肾主生殖,腰为肾之府,故见腰酸;津液亏少,不能充养濡润组织官窍,故见头昏,烦热口渴,皮肤干燥,尿黄便艰;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液亏少之象 。
基本治法:滋阴养血,生津安胎 。
方药运用:一贯煎(《柳州医话》)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
沙参、麦冬各9g,生熟地、白芍、枸杞子各10g,石斛、玄参各12g,金铃子6g,芦根15g 。
方中生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清热生津;沙参、麦冬、枸杞子、白芍、石斛、玄参益阴养血,滋肾柔肝,清养肺胃;金铃子疏肝理气,使滋阴而不遏制气机,疏肝理气而不耗伤阴血;芦根清热生津除烦 。诸药合用,使阴津充足,胎水生长 。
服法:水煎频服,每日2剂 。
加减:头昏头疼,烦躁易怒者,加炒山栀9g,钩藤15g,甘菊6g;夜寐甚差者,加莲子心3g,夜交藤15g,炒枣仁9g;漏下黏稠液体者,加炙龟板(先煎)20g,左牡蛎(先煎)15g,芡实10g 。
2.脾虚血少证
证候:妊娠中晚期腹围、宫底低于正常,小腹隐痛,头昏心悸,纳欠腹胀,神疲乏力,矢气频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
分析:胎赖气血以养,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血虚气弱,胎元失养,故腹围宫底低于正常;气血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故小腹隐痛;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头目,上荣舌面,故头昏,舌质淡红,苔薄白;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四肢百骸失于濡养,故神疲乏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纳欠腹胀,矢气频作;血虚而脉失充盈,故脉细 。
基本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胎 。
方药运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 。
党参、白术各15g,茯苓10g,甘草、广木香各5g,怀山药10g,炒白扁豆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6g 。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当归养血和营;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山药助党参健脾益气;白扁豆助白术、茯苓健脾化津,渗渍胞中;陈皮、木香理气健脾,防补益太过而气滞;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
服法:水煎频服,每日2剂 。
加减:头昏心慌明显者,加丹参10g,夜交藤15g,合欢皮9g,炒枣仁6g;腰酸腹痛明显者,加炒川断、桑寄生各10g,白芍12g;纳食甚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0g;漏下黏稠液体,似羊水状者,加炒芡实10g,炙乌贼骨10g 。
【其他治疗】
中成药
(1)麦味地黄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阴津亏耗证 。
(2)十全大补膏每次1匙,每日3次,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
【转归及预后】
羊水过少改变了胎儿生活的内环境,容易出现胎儿宫内缺血缺氧,若同时合并有脐带异常、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等,更加重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的程度,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新生儿窒息,甚至围产儿死亡 。
【预防与调护】
1.重视围产期保健,注意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以改善子宫供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