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张一鸣悄悄“啃”下两家公司,再不出手就晚了( 四 )
目前 , 尽管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 但机遇之外更有挑战 。
“一方面 , 这个赛道未来的成长性和价值虽然被市场所看到 , 有更多资金能够进入 , 能够加速其商业化落地 , 但另一方面 , 确实不少项目在现阶段呈现出更多泡沫和非理性的估值 。 ”
王光熙认为行业发展还是要适度 , 过多消费未来的想象力和成长空间 , 对于很多创业公司不一定是好事 。
机器人与大多数国产替代领域不同的是 , 这是一个新的市场 , 还有很多尚未被充分商业化验证的新应用场景 。
因此 , 一个机器人的创业团队 , 不仅仅从产品层面做到极致的性价、销售量提升 , 更重要的是要在商业上有拓荒的能力 , 能够逐渐影响行业和客户 , 梳理发掘新需求和自动化升级的潜在可能 , 做行业中先驱性的改变 。
“阿里、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布局机器人领域也是一件好事 。 ”
王光熙表示 , 这些巨头自身的业务能够为机器人创业公司带来中长期的业务协同和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目标场景 , 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 比如美团外卖、阿里电商物流等 。 同时 , 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数据、算法层面也有优势 , 能够与很多硬件团队形成互补 。
针对于目前物流机器人的创业公司 , 符志龙则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 。 他认为 , 企业应从硬件成本、场景深耕、软件拓展三个角度构建自身的护城河:
硬件成本:当前的物流机器人普遍价格还是偏高 , 谁能够率先通过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 , 快速降低成本 , 无疑就能在竞标的过程中得到客户更快速、更直接的青睐;
场景深耕:在硬件方案逐渐趋同的今天 ,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客户需求所积累的know-how显得愈发重要 , 因为这能够帮助创业公司在PoC的环节中更快地落地;
软件拓展:目前与物流机器人结合最多的就是客户现场的MES与WMS系统 , 如果物流机器人能在自身硬件的基础上 , 进一步开拓软件级的能力 , 与客户的MES、WMS系统打通 , 形成数据闭环 , 无疑就能帮助客户解决更多的问题 。
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 , 目前看到的这些机器人项目的估值都有快速上扬的趋势 。 项目估值高不是核心问题 , 团队的能力、团队的定位 , 包括后续商业落地和技术产品的进展 , 要能够驾驭这个估值 。
“如果驾驭不住 , 可能就会成为创业团队未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 ”王光熙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