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末伏一到,立秋的那点清凉瞬间被清除殆尽 。虽然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体感依旧黏腻 。与头伏和中伏不同,末伏这10天,可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
末伏养生=补阳气+除湿气
三招补阳气
有谚语说:“夏有真寒” 。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然而皮肤毛孔开泄,体内阳气则显得不足,而伏阴在内,容易出现阳虚内寒证 。所谓“阳气不到就是病”,因此,保护人体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 。
01护阳气:纳凉要适度
末伏天气依旧闷热难耐,但吹空调降温要适度,不可盲目贪凉,切忌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7℃,晚上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 。
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可喝点姜汤,姜汤具有以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能有效防治“空调病” 。
如果有慢性病如哮喘、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则更该少开空调 。
此外,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夜晚入睡时不宜对着门窗入睡或露宿野外,游泳爱好者也注意尽量减少选择夜晚时间游泳 。
02护阳气:早睡加早起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保健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 。一般宜早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 。一般来说,早卧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利于肺气的舒展 。
03护阳气:在后背上做文章
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 。由于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其中,督脉更是“阳脉之海”,可统摄一身之阳 。因此,养背就是养阳气~在此推荐两种简便易行的养背方法:
01搓背
可在洗浴时进行 。用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直至背部发热为止 。
如果自己不方便,也可以让他人代为搓背,用力不要过猛就行,以免搓伤皮肤 。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
02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恢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此保健方法时,力度掌握不好,容易造成机体损伤,建议老年朋友最好先咨询医生,自己确实适合再进行 。
一招除湿气
《急救广生集》中有记载“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这是借自然界之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防病养生方法 。但对汗法祛风寒湿,医家张仲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提倡微微出汗 。《金匮要略》记载:“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即使是在末伏里,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哦,可做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使微微汗出 。运动后也要注意补充液体哦 。
末伏会吃才健康
立秋+末伏=湿+热,饮食上除了要继续清热解暑外,还不能忘了养护脾胃 。
01末伏最适合吃鲤鱼
鲤鱼能除湿开胃、利水消肿,因此特别适合在三伏天这种湿热的环境中食用 。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的肉类食品 。三伏天里,做鲤鱼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能除湿的食材,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 。咳嗽的患者可以将鲤鱼与少许川贝一起煮汤食用 。赤豆鲤鱼汤是一道能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功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