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立秋后仍要防中暑 救治不及时病死率达50%

虽已立秋 , 但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来说 , 酷热仍未退去 。 目前 , 海口、成都、广州以及江南中南部至华南一带 , 仍被高温天气牢牢“控制” 。
最近 , 一位30岁的男售楼员 , 连续几天跑业务、发传单 , 随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 , 继而持续大汗、口渴 , 伴发呕吐、腿脚抽搐、四肢肌肉颤动等症状 , 每日尿量仅为200到300毫升 , 于是家人将其送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急诊科进行医治 。 该科主任朱立群在接诊时发现 , 其血压仅为90/50毫米汞柱 , 大汗淋漓、四肢末梢湿冷 。 经进一步化验检查 , 医生确诊其患的是热射病 。
“由于今年气温高于往年 , 得热射病的患者人数也多于往年 。 ”朱立群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说 。
那么 , 什么是热射病?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治?
劳力型热射病致死率极高
朱立群介绍 , 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或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 , 身体吸热、产热、散热所构成的热平衡遭到破坏 , 机体局部或全身蓄积的“热量”超过体温调节的范围后出现的疾病 , 呈现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 。
根据临床表现 ,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 其中 , 重症中暑又被称为热射病 。 热射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 , 包括颅脑、心脏、肝、肾、肌肉等 , 是一种致命性疾病 , 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50% 。
“该病的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摄氏度 。 如此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 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 。 ”朱立群强调 。
而根据发病原因和容易“中招”人群不同 , 热射病又被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
朱立群解释 , 前者主要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 , 致使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 常见于年幼、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人 , 主要症状为神志模糊、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高烧(可达40到42摄氏度) ,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衰 。 后者则是主动暴露于热环境中 , 主要发病人群为在户外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 。 该类患者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 , 即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及横纹肌溶解 , 病情恶化速度快、病死率极高 。
现场急救和日常防范有要领
如果身边人突然出现热射病症状 , 我们该怎么做呢?
朱立群表示 , 在现场救治时 , 要遵循“快速、有效、持续降温”的8字原则 。 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 , 在现场早期处置中一定要兼顾“边降温边转运” , 即紧急抢救与拨打120需同时进行 , 当降温与转运发生冲突时 , 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
具体来说 , 一是要让中暑者快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 , 将其搬到通风阴凉处 , 并处于平卧位置 , 尽快去除其全身衣物 , 以利于散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 可以将中暑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内 , 建议将室温调至16至20摄氏度 。 二是观察中暑者气道是否通畅、是否有呕吐物 , 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 三是快速准确测量体温 , 并进行持续监测 , 建议每5到10分钟就测量一次体温 。 四是快速降温 。 朱立群强调 , 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 , 热射病的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过长密不可分 , 发病最初3小时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黄金时段 , 如果降温不及时 , 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 “最好能让中暑者的体温在10到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摄氏度以下 , 2小时内降至38.5摄氏度以下 。 ”朱立群说 。
那么 ,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避免与热射病打“遭遇战”呢?
朱立群表示 , 公众一定要有防暑降温意识 , 工作及生活环境要保持室内通风 , 多用温水洗澡 , 倘若身体出现发热及发烫的情况 , 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 。 户外工作者不可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及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时进行强体力劳动;户外劳作前不宜进食脂肪含量过高、辛辣刺激的食物;要注意改善劳动条件 , 加强防护措施 , 及时补充水分 , 特别是要适当进食含盐饮料 , 以防体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