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春解放前夕的“长春丹”神话
text":"
口述实录—— 长春解放后 , 长春市民告别了苦难的历史 , 但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 , 一辈子都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 今年91岁的李其颖还记得解放前夕的“长春丹” , 他不但见证了“长春丹”的制作过程、偷尝过“长春丹” , 还看到当时的国民党长春市长尚传道在报纸上利用“长春丹”安抚饥馑中的长春市民的报道 。 70多年后的今天 , 他为读者揭开了昔日的“长春丹”神话 。
1948年 , 驻长国民党守军被解放军团团围住 , 里外不通 。 守军的给养仅靠空投勉强维持 , 而城内的大多数老百姓则缺钱少粮 , 苦不堪言 , 度日如年 。 我当时是一名小学老师 , 得以勉强留在城里 , 直到长春解放 。 这期间 , 长春城曾盛传过一段抗饿仙丹“长春丹”的神话 。 恰好这神话的源头 , 就出自我所在的智德小学校 , 我还亲口偷尝过它 。 事经半个多世纪 , 应该揭开这段神话的老底了 。
小学教师有基本口粮保障
长春智德小学校 , 是由佛教组织——长春居士林开办的;校长是长春居士林林长景印涵老先生 , 他是东北佛教界知名人士 。 当年的校舍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灰楼 , 教室、办公室和一间不小的佛堂在二层;一层有一所幼稚园 , 还有一间大屋子 , 里面住着三四十名尼姑 , 据说她们是从东北各解放区流落到长春的 , 由居士林负责供养 。
我在小学工作不领工资 , 每个月发40斤黄豆以物代薪 。 在当时 , 这可是难得的优厚待遇 , 正因为这样的待遇 , 使我和母亲有了口粮的保障 , 从而未被逼上出卡哨的险路 。 不过当时20岁的我食欲正旺 , 40斤黄豆作为全家的口粮显然不足 。 为了吃得饱一些 , 我把黄豆换成豆饼 , 把豆饼用水发成片 , 然后用锅炒干、加些咸盐当饭吃 。 这种日子虽说饿不死 , 但缺乏其他营养和副食 , 正在长身体的我 , 仍时时感到肚子空空的 , 总想再吃点什么 。
偷尝“仙丹” 发现并不灵验
1948年七八月间 , 我和同事陈老师得知 , 景校长正在为居士林供养的尼姑试制一种抗饿“仙丹” , 每吃三丸 , 可保多日不致饿死 。 方子来源据说出自佛家宝书 , 具体是什么书不得而知 。 景老先生的这项行动从未对我们这些老师提过 , 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 , 我和老陈还是从尼姑口中摸到这件事的脉络 。 不久后我和陈老师发现 , 每当烈日当空的日子 , 就会在尼姑居室的门前铺几张大席子 , 并在上面晾晒许多大小有如乒乓球的黄色丸子 , 从外表能够清晰地看到蒸熟的黄豆瓣和芝麻 。 这一定是景校长制造的抗饿“仙丹” 。 不过 , 每到这时 , 就会有三四名尼姑坐在席子周边 , 警惕地注视着那些黄丸子 , 唯恐有人窃取 。 我俩曾几次试图接近那里 , 都遭到尼姑们的严词警告 , 让我们走开 , 不要打“仙丹”的主意 。 可我跟陈老师并不死心 , 总想亲口品尝一下那“仙丹”的味道 , 体验一下它是否真的抗饿 。
我们几经侦察 , 得知那些成品“仙丹”存放在二楼西侧的佛堂 , 便决定来一次盗“仙丹”的秘密行动 。 在一个人们都在熟睡的凌晨 , 我俩悄悄地推开了佛堂的窗子 , 潜入室内 , 把装在麻袋里的“仙丹”装满了自己的衣兜 , 回到办公室大吃起来 。 那硬丸子虽然嚼起来比较吃力 , 但是芝麻和黄豆的香味还是十分可口的 。 我们并未按规定一次三丸 , 而是把到手的十多丸一口气吃个精光 。 为了验证它的抗饿神效 , 这天我们没有吃早饭 , 中午饭也不打算吃 。 可到了下午 , 食欲油然而生 , 缺少油水的肚子 , 不时地发出咕噜噜的响声 。 显然 , “仙丹”并不灵验 , 即使一次服用十几丸 , 也只不过相当一个大窝头的作用 。 景校长制作“仙丹”的本意是好的 , 但我和陈老师服用的结果却表明 , 用它解救不了那些饥馑中的尼姑 。
利用“长春丹”做宣传
让市民望梅止渴
事过不久 , 我从长春的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长春市长尚传道宣称 , 市政府为拯救饥馑中的市民 , 正在居士林按照佛家秘方 , 研制一种抗饿“仙丹” , 命名为“长春丹” , 每吃三丸 , 即可抗饿一周……这消息对当时众多饥馑中的市民 , 也许是乐观其成的好事 , 而我跟陈老师却一眼看穿 , 这显然是在安抚、欺骗老百姓 。 在被解放军团团包围的长春市 , 红高粱一类食品 , 必须以银洋、黄金与之交换 , 市政府怎么可能拨出大量的芝麻和黄豆 , 为十余万长春百姓提供“长春丹”呢?更何况那仙丹并无神效 , 简直是天方夜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