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全民减肥,是一种社会绝症( 二 )
但不管在媒体、社交媒体,还是日常生活的语境里,有一条被视作金科玉律的公式,胖 = 摄入的卡路里 gt; 消耗的卡路里,也就是说,吃得太多而运动太少...
但不管在媒体、社交媒体,还是日常生活的语境里,有一条被视作金科玉律的公式,胖 = 摄入的卡路里 > 消耗的卡路里,也就是说,吃得太多而运动太少 。
实际上体力活动仅占每日总能量消耗的 30% 左右,而基础代谢则占到了 60~80%,进食约占 10% 。除了优秀运动员之外,个人通过运动对能量消耗的总体贡献相对较小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肥胖人士真的运动得更少吗?
不一定 。一项加拿大在 2007~ 2009 年、具有全国样本代表性的的健康措施调查,用数据否认了这一点:他们在测量身体活动时发现,肥胖女孩比正常体重范围内的女孩每天走的步数更多,这在同年对成年人的测量中,也得到了类似的验证 。
社会歧视雪上加霜
基于谈胖色变的社会环境,叠加着对「瘦」的无限憧憬和崇拜,肥胖人士的生活并不好过 。
多年以来,大众媒体还没有学会如何描述肥胖人士,于是出场的肥胖人士几乎都和刻板印象中的肥胖不谋而合:
比如耽于暗恋的、善良的肥胖女性,比如憨厚的、笨拙的肥胖男性,还有统一的滑稽、自我认知失调,再比如关于肥胖的狼吞虎咽、大吃酒肉的环境描写 。
甚至,「胖」常常是一种逆袭之前的设置,因胖而丑、因胖而穷、因胖而被孤立,随着主人公发奋努力瘦身,「胖」被克服,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变美、变得成功富有、变得在择偶中极具竞争力 。
但现实中的肥胖人士的生存状况如何呢?
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个更噩梦一点的存在,肥胖和超重青年遭受的欺凌受害率很高 。一项对美国 107 所中学的 43,000 多名青少年的数据表明,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相比,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遭受言语和网络伤害的风险、以及遭受身体伤害的风险都在增加 。
并不意外,毕竟谁上学的时候没有遇到过几个被「孤立」的胖小孩呢?
而他们除了肥胖、2 型糖尿病和晚年的心血管疾病之外,也更容易患上精神健康障碍,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甚至是更高水平的循环 C 反应蛋白、皮质醇、长期心脏代谢风险和更高的死亡率 。
对职场人士来说,最直接的反映是在薪资上 。
调查发现,肥胖者的起薪较低,更可能被列为职级较低的人 。与较瘦的员工相比,可能要工作更长时间 。
同时,面试机会也更少:与较瘦的同龄人相比,肥胖者可能被认为不太适合就业,也不太可能被邀请参加面试 。肥胖女性尤其不太可能被雇用 。
英国对 119,669 名年龄在 37~73 岁之间的人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较高的 BMI 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尤其是女性 。同样,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与身材中等的女性和所有男性相比,超重女性更有可能从事薪酬较低的工作,赚的钱也更少 。
如果整个社会从学校到职场,都在上演肥胖歧视和肥胖惩罚,那么肥胖人士会因此变瘦吗?
并不会 。
由于认为羞耻感会促使人们减肥,因此体重耻辱感在社会上经常被容忍和传播 。
肥胖羞耻,而不是肥胖本身,可能带来较高的焦虑水平、低自尊,带来社会隔离、甚至是成瘾药物的使用 。且无论体重指数如何,将个体置于体重耻辱之下,都会导致食物摄入量增加 。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还表明,体重耻辱的经历与较低水平的体力活动、较高的运动回避、不健康饮食的消耗和久坐行为的增加相关 。
歧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肥胖人士更加肥胖 。
讽刺的是,基于后现代资本主义对「努力」「控制」神话的吹捧,一切又会反作用到更深的肥胖歧视上:无法控制体重,怎么控制人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