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多发 专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治本
家庭监护 法治教育 分级处置 舆论引导缺一不可
找寻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治本良方
近年来 , “熊孩子”犯罪的话题多次走进公众视野 。 未成年人犯罪到底是谁的责任?怎么破解舆论高度关注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难题?应不应该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熊孩子”犯罪谁之过
近年来 , 媒体多次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 盗窃、抢劫、校园暴力 , 甚至强奸、杀人 。
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有研究机构做过一次抽样调查 , 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
在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看来 , 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 , 首先都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 。 “解决不好孩子成长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 靠其他手段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 ”
“有的家庭是生而不养 , 有的家庭是养而不教 , 更多的是教育不当 。 ”她说 。
各种网络违法、不良信息泛滥 , 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来自成人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 都会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 严重的则会导致犯罪 。
“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 , 社会和家庭带来的问题不能全让孩子承担 。 ”长期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接触过许多涉罪未成年人 , 深层次探究那些孩子的犯罪根源 , 几乎都能找到家庭教育缺位的影子 。
“家庭教育这件事上 , 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父母提出要求 。 建议在法律修改时 , 明确如果没有特殊理由 , 父母必须亲自抚养孩子 。 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监护 , 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明确替代监护人是谁 。 ”她说 。
当孩子真的出现了问题 , 怎么办?
“他的父母就应该被警告 , 现在必须要重视了 ,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家长学校 , 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地方 , 看家庭教育的录像等 。 ”她解释 。
李玫瑾认为 , 应该让家长承担孩子犯罪的民事连带责任 。 “用民事的方式来促进解决父母对孩子根本不管的问题 。 ”
未成年人不可为所欲为
“现在很多孩子不是不懂法 , 他们知道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 但是理解上有重大偏差 。 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认为 , 18岁才算成年人 , 才开始负刑事责任 , 低于此年龄 , 就可以不负责任、无罪释放 , 这是非常错误的 。 ”湖南省长沙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副庭长易定君说 。
事实上 ,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 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重罪的 , 也一样要负刑事责任 。
而对于那些罪责较轻的未成年人案件 , 司法机关也有着相应的处罚措施 。 比如送专门学校 , 实施收容教养、进行社区矫治等 。 “应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 。 ”易定君强调 。
事实上 , 司法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等经常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育 , 比如在中小学设置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等 。 据了解 , 目前全国共有1.73万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 , 其中有3096名检察长 。 2018年以来 , 全国检察机关共到校园开展法治宣讲5.16万次 , 覆盖5.7万所学校、3803.48万名师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