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深北上广稳居前四名( 四 )

实施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 , 有助于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这也是人民、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共同期盼 。 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因城施策 。 对于人口持续流入、供地不足导致的房价过高城市 , 增加土地供应;对于人口持续流出、供地过多导致的库存过高城市 , 减少土地供应;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 , 解决此前人地分离、供求错配导致的一二线房价过高、三四线库存过高问题 。 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验看 , 房地产过度金融杠杆化是风险之源 , 货币金融稳定是治本之策 , 要避免货币超发、杠杆过高和居民过度举债 , 通过货币、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 , 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 , 抑制投机型需求 。

风险提示:模型预测存在一定偏差;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 , 影响模型估计;旅游城市的逻辑与其他城市不同 , 模型未单独考虑 。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 , 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1.2 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 , 市场面分析时机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 , 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 , 东北整体落后

2.2 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 , 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2.3 人口潜力:人随产业走 , 一二线产业基础及潜力突出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 , 相对购买能力较低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 , 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潜力100强分3档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 , 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3.3 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 , 少数城市仍较高

4  拥抱城市群 , 把握大趋势

正文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 , 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从总体看 , 20-50岁人口于2013年见顶、需求峰值已过 , 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 , 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 ,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 。 在需求侧 , 中国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规模于2013年达峰值 , 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超过14亿平的双峰 , 2018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14.8亿平方米、大概率为历史峰值 。 按照当前人口发展趋势 , 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4年左右见顶 , 如后续鼓励生育 , 见顶时间也最多延迟到2031年 。 在供给侧 ,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 特别是1998年房改以来 , 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 , 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的历史性跨越 , 全国层面的城镇住房套户比从不到0.8上升到接近1.1 , 表明住房短缺时代终结 。 在政策层面 , 房地产调控思路发生重大转变 , 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 。 过去20年 , 中国房地产调控目标在稳增长和控房价之间几经反复 , 调控思路重抑制需求轻增加供给、重短期调控轻长效机制 , 调控手段重行政调控轻经济手段 , 结果房价越调越涨 。 2016年12月中央明确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开始提出建立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 房地产调控思路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 , 从全国一盘棋向因城施策过渡 , 从以商品属性为主向构建强调居住属性的住房制度过渡 。

在中长期 , 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 。 一是城镇化红利 。 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 , 与发达国家平均约8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 并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4% , 市民化空间更是巨大 。 二是居住改善红利 。 当前同时拥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城镇住房成套率仅85% , 且有20%的家庭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平房 ,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不到25平 , 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 。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提高 , 加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 人均住房面积还将进一步增长 。 三是城市更新红利 。 随着住房存量市场日益庞大 , 住房存量更新、拆迁改造的规模将持续上升 。 总体来看 , 到2030年之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均需求将在11-13亿平方米左右 , 需求虽有下滑 , 但规模仍然很大 。 (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年12月报告《传统周期延续 , 还是长效机制破局?—2019年房地产市场展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