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要事迹简短 孔子的事迹有哪些( 二 )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他制定的办学纲领是“智、仁、勇”全面发展以德育为本,办学对象是“有教无类”,办学目标是培养“贤德人才”,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术“六艺”六门课程,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 善诱”的启发式 。他告诫弟子“学”与“思”要相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等 。这都是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孔子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兴办学校、全民教育和培养有道德、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 、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 。孔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无道,邪说暴行乱作,主要是人的道德出了问题 。为了根治这一痼疾,孔子作为古代 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以救世化民为己任,毕生所探索的就是“怎样和平、怎样和谐、怎样发展、怎样幸福”的道理 。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 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道”为途径,以“德”为灵魂,以“仁”为核心,以“义”为标准,以“礼”为载体,以“智”为凭借,以“信”为行动,以“忠”为目标,以“孝”为基础,以“勤”为根本,以“公”为理念,以“省”为内求,以“和”为中心,以“忠恕”为纽带,以“中庸”为最高境界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 。《论语》中蕴涵的“ 中华十德 ”是人之魂、家之魂、国之魂,是人类“和平、和谐、发展、幸福 ”的灯塔,是儒家学说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功能所在、真谛所在,是培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基 础 。孔子文化是智慧之灯、文化之根、道德之魂、和平之本、和谐之源、发展之衢、幸福之基、治国之宝 。所谓“盛世搬儒家”搬的就是《论语》中蕴涵的“中华十 德” 。
为实践自己的观念,孔子一马当先,忠于自己的祖国——大中国(并非单指鲁国),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有残疾的哥哥,疼爱自己的夫人和儿女,对人类社会充满 仁爱;他坚持正义、道义和大义,以礼善待周围的人;他聪明睿智,博学多才,不辞劳苦,风餐露宿,周游列国十四年,为整治那个无道无德的混乱局面 ——“以身殉道不苟生”;为建设一个有道有德的和谐社会 ——“道在光明照千古” 。他不是脱离尘世,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 。他欲创立的是一个广阔的精神境界,他欲打造的是一套与世抗衡别开新面的德治社会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为孕育中国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以及在弘扬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团结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身体力行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 。“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 。毛主席认为“射、御”是中国古代的体育课 。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学生们必须学会“射、御”这两门技艺(射箭后来还演变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礼俗 )。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 礼记·射义 》记载:“孔子射于矍(jué)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 。”这是说,孔子在矍相之地的菜园子里射箭,围着观看的人像一堵墙 。孔子不仅射箭是位高手,而且驾车也很在行 。不过,就“射”和“ 御 ”两项技能而言,孔子更偏重驾车。这可能与他长期在外周游列国有关 。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 。《论语·乡党》记载的孔子对于腐烂变质的东西“八不食”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