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要事迹简短 孔子的事迹有哪些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祖籍河南商丘夏邑)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 。孔子诞辰于公元前551年,就是说在孔子诞辰290年前我国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 》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可见在中华5010年文化史上,孔子文化上承2449年的中华文化,下启2561年的中华文化——承上启下 。孔子是中华上古2449年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 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勤奋好学,泰山问翁、问礼老聃、访乐苌弘、学琴师襄、太庙问礼 。这一切 都说明孔子言“礼乐”学“礼乐”,而不言“天命”和“鬼神”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汉书·艺文志》记述了《易》的演变过程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易》在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 易传》是第三阶段。是谁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的呢?不是伏羲,不是周文王,而是孔子。据《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喜《易》不重筮占,重在“观其德义” 。他作的《易传》由《易》的“ 筮占 ”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七百二十二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前四百八十一年 )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 。这部《 春秋 》 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 。《春秋》为书写历史确立了原则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微言大义,即褒善贬恶的“春秋笔法” 。《春 秋》大义实行起来,天下的乱臣贼子都害怕了 。《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 。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
【孔子主要事迹简短 孔子的事迹有哪些】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 。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 。孔子注重“ 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孔子办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即使在担任鲁国 公职期间,无论白天的公务怎样繁忙,退朝之后仍要和学生们讨论学问 。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批学生跟随他左右,无论走到哪里,孔子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们既 是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朋友,又是切磋学问、教学相长的师生 。就是在遇难于匡、蒲,绝粮于陈、蔡之际,孔子仍坚持给学生们讲习礼乐 。他走到哪里,就把文明 和知识传播到哪里,因而随时有新学生拜他为师 。太史公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概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这些学生 分别来自鲁、齐、卫、秦、晋、郑、宋、陈、吴、楚等许多大小诸侯国,学成以后又奔赴各诸侯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 易等各项活动 。其中有很多学生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大商人,有的甚至成为王侯之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