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

起初读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彻说这本书“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这便激起了我的兴趣 。要说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大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① 语言 。书中的很多语句都不禁让我惊呼“怎么可以这么美!”“居然还能这样描述 。”我们喜欢某些句子往往是因为它说出了你自己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感受 。比如说这一段描写:
“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停止对黛西的注视,我想他是在根据黛西那双可爱动人的眸子里所表露出的神情来重新估价他房里的一切……仿佛她在这里的意想不到的存在使这里的一切都变得不再真实 。”
② 悲剧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但因为它的悲剧性牵动人心,令人扼腕 。黛西是盖茨比的挚爱,是他的梦想 。书中很多处都对黛西动人的、具有撩拨性的声音有过描述 。但随着情节推进,我们遗憾地发现,在这一副美丽的皮囊下,黛西是一个物质、世故、虚伪、自私的人 。没错,“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但盖茨比爱她,深深地爱着,以致最终由于汤姆的暗中挑拨,被威尔逊杀害 。更悲哀的是,盖茨比死后,作者把人情冷暖、繁华过后的孤独和悲凉无情地揭示出来 。几乎无人现身盖茨比的葬礼,他痴情的黛西也从未出现,甚至没有送来一个唁电或一朵鲜花 。长期住在盖茨比家的克利普斯普林打来电话,但却是为了让管家帮他寄一双落在盖茨比家的鞋 。沃尔夫西姆说“在一个人被杀以后,我从来不愿意再以任何方式被牵连进去” 。
③ 象征意义 。这本书出版于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1923年-1929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和思想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曾经人们在那片土地上胸怀热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 。而此时,这些都成了妄想 。盖茨比就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成为了富翁 。要知道,年轻时的盖茨比可是严于律己的上进青年,怀揣着“美国梦” 。但后来,他为了赢回黛西的爱,为了获取财富,背叛了曾经的自己 。而最可悲的是,自始至终,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与特权世界、上层社会之间永远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在本书的最后,尼克决定回到中西部的故乡,这正反映了对于“美国梦”、对于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
《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曾说: “对十八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阿珀达依库的《半人马星座》 。但在反复阅读的时间里,它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给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 。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
于我而言,这本书有种同样的魅力,百读不厌 。

如何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

文章插图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于元气未伤,迅速步入一个短暂而空前繁荣的时代——爵士时代,仿徨、失落和迷惘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美国青年“不再相信上帝,不再相信传统,他们只相信感觉” 。书中前言称菲茨杰拉德“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妥贴又直接 。
别离五年,盖茨比依然深爱着自己还是低级军官时的恋人黛西 。为了爱情,他不择手段成为百万富翁,也在黛西家的对面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饮酒纵乐,夜夜笙歌来吸引黛西的注意 。叙述者尼克第一次看见盖茨比时,就发现盖茨比正站在月光下的草坪上望着遥远码头边闪烁的一盏绿灯,那正是黛西家的方向 。盖茨比和黛西再一次遇见,重新燃起了爱情的火花,然而黛西在与汤姆结婚后,已经变成了一个追求物质和崇尚金钱的世俗女人,无法再承受盖茨比的满腔深情 。后来,黛西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 。除了尼克,一个人也没来他的葬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