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 二 )


在现代人眼中,最神秘的可能是悬挂在脸前脑后的那一串串冕旒 。
帝王冕的最高配置,前后各有12旒,每旒有12颗彩珠 。其他高官则按级别,在冕旒和彩珠的数量上做递减,由此强化等级 。冕旒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繁露,意为很多露珠 。汉代学者董仲舒有一本著作《春秋繁露》,一看便知讨论的是帝王将相关心的事情 。
然而,祖先并不满足于冕旒仅仅体现身份和地位,还为其作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诠释,用心超乎想象 。
古人解释,挂冕旒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庄重形象 。头部正直、动作缓慢,冕旒不摇不晃,方显帝王威仪 。如果不能正襟危坐或徐徐而行,摇头晃脑的动作就会被冕旒放大,“稀里哗啦”岂不有些难堪?在一些古装剧里,小皇帝无法忍受这样的束缚,把冕旒晃得乱飞乱响,显然是修炼不够 。
也有人从冕旒遮挡视线出发,认为其用意在于提醒帝王不要把部下看得那么清楚,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才是睿智的帝王 。西汉名人东方朔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冕旒的作用是“蔽明” 。在他看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充耳是一个不太显眼的部件,很多人未必注意到,但这一设计也包含着祖先的良苦用心 。东方朔把充耳的作用解释为帝王不要什么都听,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就不听,充耳相当于“塞聪” 。
“蔽明”和“塞聪”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但若都如东方朔所说,一位帝王蔽目塞听,恐怕也很难治理好一个国家 。所以,如果非给冕旒和充耳做一个文化上的解释,可能如下的说法更为合理:所谓冕旒,就是希望帝王能明白,每一个人都像他眼前的珠宝一样难得;所谓充耳,也是希望帝王能清楚每一句谏言都像他耳边的玉石一样,尽管有硬度,却是珍贵的 。
秦始皇废除冕、发展冠
按照古人说法,黄帝时期有三位大臣,胡曹、荀始、于则,其中,胡曹作冕,荀始做冠,于则做扉,扉就是草鞋 。这三位可以说是中国服装业的祖师爷 。
冕是冠当中最尊贵的一种 。一般来说,只有高官可以戴冕,其中大部分是帝王家族的成员 。但从周朝开始,统治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姓氏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大,所以其他类型的冠就成了大流 。这一潮流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变得非常明确 。
在现代人印象中,秦始皇是戴冕的(见图2),但这样的形象是不准确的 。秦始皇戴冕只能是在统一中国之前,因为统一之后他立即做了一件事——废除周朝的六冕之制,且从此对冠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
秦始皇自己就常戴通天冠,并且把其他诸侯国的冠吸收到自己的官员服装体系当中 。例如,赵国的貂蝉冠被定为武将之冠;楚国的獬豸冠被定为法官之冠;齐国的高山冠被定为谒者之冠 。这么做的原因不难理解,治理整个中国,只靠嬴姓已经力不从心,必须建设一个有大量外姓加入的官僚体系 。冕体现的是家族统治,废除冕、发展冠,成为现实需要 。
从明朝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可以看到,刘邦继承了秦代的服装制度,所以西汉皇帝没有一位在画像中是戴冕的 。其他史料也表明,在西汉出现了刘邦喜欢的刘氏冠(见图3),由樊哙得名的樊哙冠(见图4),以及委貌冠、进贤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敌冠等多种头衣首服 。
【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与现代主要服务于审美不同,古代服装更多服务于政治 。了解了这样的差别,就能看到服装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演变脉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