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


作者: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主讲人 李任飞

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

文章插图
图1:七旒冕
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

文章插图
图2:明《三才图会》当中的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

文章插图
图3:刘氏冠
秦始皇朝单通 秦始皇朝105攻略英雄

文章插图
图4:樊哙冠
古人把戴在头上的帽子,叫元服、首服、头衣 。“元”“首”“头”,听上去就最重要 。在古代众多的帽子当中,地位最高的是一种礼冠被称为“冕”,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装当中最为奇特的发明 。
如此重要且奇特,古装影视剧当然不会放过,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冕:冕板的两头上翘,或者呈波浪形;冕旒的长度在视线的上方;脸前的冕旒共11条,每条冕旒上的宝珠为20颗……
戴上这样的冕,演员经常大幅度甩头,冕旒随之“哗啦”一声荡起,看上去非常潇洒,强化了角色的魅力 。但这样的设计和表演只是出自现代人的理解,他们甩出了风度,却甩丢了内涵 。
冕是黄帝的发明
历史文献上说冕是黄帝发明的,是由他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礼冠 。之后的礼冠,有虞氏时期称为“皇”,夏代称为“收”,商代称为“冔”,周代再称为“冕” 。
皇帝的“皇”字,最早就是一顶帽子,用服装来表达身份,在今天仍有合理性 。但是,历史上的皇、收、冔、冕,它们的外形结构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已经难以考证,只有冕的样式流传了下来(图1:七旒冕) 。这个样式在今天看,无疑是非常奇特的 。
对冕的样式,历史并没有留下解释,只能按照现代人的想法推测:首先,在原始社会,人们往往会把彩石和兽牙等作为珠宝佩戴在头脸部位,以显示身份和能力,戴得越多,身份越高,能力越强;其次,当珠宝太多,贴着头发和脸颊会很碍事,所以需要让它们离开脸部一定距离 。
从这个角度思考,冕的出现就变得合乎情理了 。只是我们的祖先采用一块板将珠宝悬挂在脸前脑后的方式,这一点比较偶然而已——其他民族往往是把珠宝用得越来越大,或者镶嵌得越来越高 。
冕,主要由冠卷、笄、冕板、冕旒、瑱、缨等部分构成 。而冕板、冕旒、瑱,是细节较多的部件 。
冕顶部的盖板古称綖,也叫冕板 。上黑下红,且前低后高 。冕板的尺寸,各朝会有不同,有的为长一尺二宽七寸,有的为长二尺四宽一尺二 。而且,这块板是平的,并非有的古装剧里那样两头上翘或者波浪起伏 。
冕板前后两端悬挂的珠串叫冕旒 。冕旒的长度要达到视线下方,一般是用五彩丝线穿过五彩珠构成 。不同身份,冕旒的数量不同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一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了大明宫早朝盛大庄严的场面 。帝王气象在千年之后仍扑面而来,可见冕旒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有多么强烈 。
瑱,是悬挂于两耳孔边的两块黄玉,俗名“充耳”,有时候也用黄绵制作,如橘子般大小 。冬天耳边悬挂两块石头会觉得凉,改用黄绵会有保温作用 。
冕的设计与治理天下相关
冕因为价值昂贵,从周朝开始一直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们的礼冠 。这些人往往是帝王家族的成员,所以冕是家族统治的象征 。那么,冕的设计跟治理天下有什么关联呢?
冕板有很多基本讲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低后高,这与冕的名字有关 。古代有人这样解释:冕字当中那个“免”,取意于“俛”,俛的意思相当于俯——向前倾斜 。这样的姿态代表帝王和高官的谦恭和勤劳 。所以戴冕体现地位,同时从文化角度体现修养 。所以,那些把冕板做成两头上翘或者波浪起伏,最多只能表现角色的性格或戏剧的风格,与古人的境界相差甚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