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言文原文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蔡邕,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视觉中国供图)
对陈寅恪以纯政治性观点解释玄学清谈的内容,一些学者并不认同 。骆玉明便认为,“陈先生讨论思想史、文化史问题,特别重视从政治立场谈论问题,因为他本来便出生于一个政治性大家族,特别关心政治 。但玄学清谈有其自身价值,体现为人们对更为普遍性问题、更具超越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倒也不是说玄学自身提供了一个多么伟大的思维系统,而在于形成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人可以选择更多不同看待世界的维度和方法 。从这个角度说,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 。
魏晋时期,人们对庄子《逍遥游》的新解释,似乎最能说明玄学清谈,如何真正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精神解放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录了一则这样的故事,东晋高僧支遁注解《逍遥游》,卓然标新理于之前向秀、郭象的注解,士大夫们为之倾倒 。王羲之原本不认识支遁,孙绰介绍他认识时,还颇为轻视,后因听支遁论《逍遥游》,“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灿映发 。王遂披襟解带,流连不能已” 。余嘉锡在这条记录中,引刘孝标注,将向、郭和支遁的注解并列出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发现,二者主要差别在于,“郭象仍拘守庄子的‘无待于物’,而支遁则认为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 。因为实际上,完全无待于物是连圣人也做不到的,更何况凭借特权,不能舍弃一切物质享受的士大夫们?所以支遁将无待和有待等同起来,首先强调要‘物物’,即凭借于物,有待于物;其次是在心理上不以物为物,把‘物物’和‘不物于物’等同起来” 。
简单来说,支遁理解的逍遥或自由,首先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但又要求士人们不要为这些物质满足所羁绊 。王羲之后来在《兰亭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正是对支遁新理的进一步发挥 。如此一来,士人们可以随遇而足,随地而游,欣于所遇,足于所足,重要的是在一切物色景态中发现超越庸俗的一面,其精神境界之自由,可见一斑 。
这种观念,反映到外部世界,就是晋人对自然的发现,人们第一次开始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山水 。
郭泰,又作郭太,东汉末年名士、太学生领袖,以品评人物而著称(FOTOE供图)
《世说新语·言语》篇多有时人对自然景致的妙评 。顾恺之有次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他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这段出自著名画家之口的景语,完全就是后世文人山水画的意趣 。书法家王献之下面的一段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同样出名 。
晋人对山水的清赏,与他们在其间发现的玄理妙悟不可分割 。用骆玉明的话说,“人们在自然山水中体会到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与世界的永恒本真相关联 。一旦感受到这种力量,人们就超越了原有的鄙俗、污秽、局促不安” 。
正因如此,书法家王徽之即使租住房屋,也要请家人在院子里种上竹子,并对人言:“何可一日无此君?”在另一则更有意味的材料中,诗人孙绰讽刺一位叫卫承的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怎么能写好文章?”为何不关山水,便不能作文,孙绰的着眼点仍在于人身上那种超越性的气质 。这种气质,经由玄学清谈与自然的发现,在魏晋人那里,更多和山水联系在了一起 。
- 文言文咏春的翻译 咏春古诗原文及翻译
- 守株待兔翻译及原文 守株待兔的文言文原文
-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
- 扁鹊投石文言文翻译注释 扁鹊投石文言文翻译
- 陈胜吴广起义初中文言文 陈胜吴广起义文言文原文
- 愚公移山的故事完整版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 七步诗解释及讲解 七步诗原版解释
- 孔子游春文言文原文 孔子游春原文和翻译
- 守株待兔的文言文原文翻译 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 宋人或得玉文言文道理 宋人或得玉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