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的玄学清谈,有时颇类似于希腊爱智者的思辩 。有时,为了辩清一个问题,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甚至送了性命,此时的玄谈自然不再是陈寅恪所谓的名士修饰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录了一则故事,支遁去拜访谢安,谢安年幼的侄子谢朗也在一旁,和支遁一起辩论玄理,异常激烈 。谢朗的母亲听到了,担心病体初愈的儿子不堪劳累,派人叫他进去,结果来人被谢安留下了 。不久,王夫人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 。”说完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 。而在另一则记录中,名士卫玠,由于通宵与人辩论,导致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 。
名士的雅量与深情
在西南联大上过闻一多课的学生,对他浓厚的名士派头无不印象深刻 。据说,他讲楚辞一开头总要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这句话正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篇 。东晋大臣王恭曾说:“名士不必须奇才 。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后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便顺王恭这句话意思而来:名士风流,缘乎天性洒脱,情思高远,不必以学问为前提 。
只是,成为名士真的那么简单吗?或者说,在当时人眼中,成为名士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哲学家汤用彤1940年在《读〈人物志〉》一文中说:“汉魏之际,在社会中据有位势者有二 。一为名士,蔡邕、王粲、夏侯玄、何晏等是也 。一为英雄,刘备、曹操等是矣 。”骆玉明在《〈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列专章讲述“英雄与名士”,他发现不同于英雄,名士的概念很难界定,更多时候,人们只能分析那个时代被称为名士的人,来探寻名士的特征 。
这些特征中,雅量颇为时人所重,《世说新语》中便专辟了一个门类谈“雅量” 。所谓“雅量”,是指宽宏的气量,要求人们做到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唯此才不失名士风度 。
最有名的例子,是关于谢安的一条记录 。话说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一会儿谢玄在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后,默不作声,继续与人下棋 。反倒是客人坐不住了,问战场胜负情况,谢安这才神情淡然地回答:“孩子们大破贼兵 。”
另一个故事中,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虽然心里痛苦不堪,以至“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可始终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 。
今人读到这些故事时,多少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多少有些造作 。情之为物,发乎天性,何故隐忍至此?况且,正如宗白华在《〈世说新语〉与晋人之美》中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深情”,一部《世说》中,不也有大量任诞纵情的例子吗?《世说新语·伤逝》篇便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王戎的儿子死了,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痛难抑 。山简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 。
晋人究竟如何调整雅量与深情这两个看似颇为冲突的气度,似乎还要回到那个时代对“情”的理解 。原来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情”并非值得赞美,在儒道两家那里,尽管论述角度有所不同,“圣人无情”论却是主流观点 。至魏晋时,王弼提出“圣人有情”论,试图使“圣人”这样的理想化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有所沟通 。另一方面,汉末魏晋的战乱频仍,也让他们看到生命的无常短促,时常发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慨,也让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的力量 。
- 文言文咏春的翻译 咏春古诗原文及翻译
- 守株待兔翻译及原文 守株待兔的文言文原文
-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
- 扁鹊投石文言文翻译注释 扁鹊投石文言文翻译
- 陈胜吴广起义初中文言文 陈胜吴广起义文言文原文
- 愚公移山的故事完整版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 七步诗解释及讲解 七步诗原版解释
- 孔子游春文言文原文 孔子游春原文和翻译
- 守株待兔的文言文原文翻译 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 宋人或得玉文言文道理 宋人或得玉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