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著名的诗分享 穆旦诗八首赏析( 十 )


在这一首诗里,爱的肯定与否定、可能与不可能是互相渗透的 。因此,这个最后的“平静”并不是矛盾的最终解决,诗人其实也不指望有这样的解决 。这样,我们也许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最后一行的“平静” 。它或许是说,只要活着,“爱”就永远处于肯定与否定、可能与不可能、追求与逃避、分离与结合的矛盾、冲突与斗争中 。所以,“爱”的真义并不是两个人的同化、同一,而是两个人在矛盾与冲突中不断地成长 。
这一首是整个组诗诗情发展的高潮,而从诗艺来说,这一首也是全部八首诗中最为完美的 。组诗具有鲜明的思辨与具体形象相结合的特点 。但在前七首还难免存在思想溢出形象、思想大于形象的情况 。但在这一首诗中,思想和形象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的思想完全溶于形象中,像盐溶于水——我们尝到它的味道,却看不到它的形体 。这里,诗人为决定全诗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自然底蜕变底程序”和“爱”的意志的冲突——找到了一个一体的形象:永青的巨树和它身上两片紧邻的树叶 。这一形象自动地呈现了、揭示了上述对立面既互相冲突、一方又从属于另一方的根本性质,成为它的最贴切的、不可替代的载体 。而上一节以“两片情愿的心”写“爱”的可能,下一节以落叶的飘零和树的永青写“爱”的不可能,在互相否定中最大程度地达到了构思的统一 。所以,这第八首诗不仅是整个组诗诗情发展的顶峰,也是其诗艺发展的顶峰 。可以说,整个组诗富有意味地结束于诗情与诗艺最高的结合点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穆旦的这个组诗具有严格的有机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以“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作为主题发展的主线,以“我”“你”“上帝”之间的矛盾、冲突、吸引、排斥、纠缠和对话为基本动力,通过它们之间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螺旋发展,揭示了“爱”的普遍真相 。在这组诗里,诗人深入地探测、挖掘、解剖了“爱”的心理学、生理学、种族学以至宇宙学的根源,“使爱情从一种欲望转变为一种思想”(王佐良语)[王佐良. 穆旦:由来与归宿[M].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4.],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了一种富于现代色彩的爱的哲学 。对于“爱”的心理、生理和种族基础的探索,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第三歌中就有深入的、突出的表现 。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发表之后,这种探索就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穆旦的这组诗也可以说是这一趋势的组成部分 。如果放到新诗自身的历史来考察,这个作品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对题材和主题的现代性敏感,是1940年代以穆旦为首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共同追求,而寻求意识容量的扩张,多向度地开掘意识的层次,挖掘潜意识的深度,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意向 。穆旦这组诗可以说是体现了194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追求所达到的思想和诗艺高度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就意识容量的丰富、主题开掘的深度而言,此前的新诗中显然难以找到与之匹敌的例子 。这首诗的突出和成功之处,还在于它把一种相当抽象的思辨性的探索和生动、具体的诗歌形象紧密结合,并由此发展出一种“肉感中有思辨,抽象中有具体”、“形象和思想密不可分”(袁可嘉语)[袁可嘉. 诗人穆旦的位置[M].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15.]新的感性 。诗人富于挑战性地采用一种思辨的方式来处理一个本属于激情的题材,把诗的感受力和思的洞察力熔铸为一体,并最终完成了新颖的诗情和独特而深入的思想的有机结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