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太常引(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
56.七夕(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译文】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配环丁冬,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 。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不那么明显 。
57.九日(杨衡)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
58.七夕(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释(1)七夕:节日名 。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2)未会:不明白,不理解 。(3)不道:岂不知道 。翻译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
- 海贼王丑三小子的真面目
- 劝学颜真卿赏析和感悟 颜真卿劝学诗的故事
- 黄瓜鸡蛋饼怎么做的不干
- 王阳明著名诗词赏析 最霸气的一首诗王阳明
- 珊瑚礁墨菲特视频 珊瑚礁 墨菲特
- 江歌案件的来龙去脉
- pdf和word的区别
- 主角是反派的手游 无尽轮回地狱火
- 格瑞姆巴托是几区 格瑞姆巴托之战
- 樱桃树打尖的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