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分享 节日的古诗有哪些(11)


50.九日(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注释[1]何期 :哪里想到 。[2]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赏析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 。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 。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
51.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①,万古传闻为屈原② 。堪笑楚江空浩浩③,不能洗得直臣冤④ 。【注释】①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自:自从 。②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 。名平,字原 。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 。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 。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③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④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简释】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 。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
52.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 。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苏堤,宋元佑间苏轼任杭州刺史时所筑,横亘西湖 。⑦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⑧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⑨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 。南宋后期诗人 。译文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赏析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 。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 。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