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四 )


1)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在也先的带领下,直扑北京城!
一时间京师人心惶惶,是打是逃,众说纷纭,时任侍讲的徐有贞以星象有变为由,主张南迁,他这一建议被于谦当堂打断 。
由此,埋下了后来夺门之变后,被徐有贞清算的祸根 。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2)朱祁钰登上大明政坛后,在陈循、于谦、王直等一干文臣的支持下,不仅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还坐稳了皇帝的位置 。
故而,在景泰朝,于谦很受朱祁钰的重视,但他为人正直,说话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往往得罪了同僚而不自知!
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在京师保卫战中所立下的功劳并不弱,但他在正统朝时,因为违反了军法被削了职 。
但于谦以天下为重,以大明江山为重,他认为人无完人,何况石亨犯的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所以在景泰帝朱祁钰前替石亨求情,让石亨立功,并将自己筹练的京营交给石亨管理 。
石亨此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良心 。
他感念于谦的好,记挂于谦的恩,如果不是于谦,他是不可能受封太子太师、授爵武清侯的 。为了投桃报李,他向朱祁钰上疏,保举于谦之子于冕进京做官 。
但这件事,让一片公心的于谦大为不满 。他认为石亨此举,是滥用国家赋予的职权,进行私相授受,于公,不利于国家人才选拔;于私,有拉帮结派之嫌 。
所以,他回绝了朱祁钰,但也由此埋下了夺门之变后石亨对他进行报复的祸根!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3)土木堡之变后,皇帝朱祁镇被俘,大明陷入了无君的状态 。
怎么办?必须重立新君,以团结士民、官军,抵抗即将入侵的瓦剌大军,但这个皇帝由谁来做,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是有儿子的,他就是朱见深(朱祁钰登基前,名叫朱见濬),按照礼法,继位的应该是朱见深 。
但于谦认为主少国疑,如果让朱见深做皇帝,是不利于大明朝征调资源全力对抗瓦剌的 。只有扶持一位年长的皇族成员做皇帝,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
为此,他力排众议,向皇太后孙氏上疏,坚持要求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保持大明朝政能够后顾无忧,全力抵抗即将到来的瓦剌大军 。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王惊谢至再 。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明史》
于谦这种做法,在我们后人看来,是大公无私的,也是最符合时局的 。但在当时,对已经成为瓦剌俘虏的朱祁镇而言,就属于无君无父的行为 。
皇权时代,一旦你被皇帝认定为不忠之人,那么即使再有治国的才能也无法善终 。
所以在夺门之变中,朱祁镇点头同意诛杀于谦,也就成了必然!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4)汪郎说:于谦于忠肃公,一代人杰,夺门之变后他含冤而死,这是明朝历史上无法掩盖的痛,也是朱祁镇无法洗刷的污点 。
我们今天怀念于谦,怀念的是他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怀念的是他面对生死时的坦然,怀念的是他为国而甘愿奉献自己的伟大情操!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离开了谁,地球都照样转,这句话说的没错,个人的生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
但是,对于历史而言,一个人的选择,和所作所为,却极有可能,影响着未来的走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