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于谦是文人出身,他的偶像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土木之变发生后,他力排众议守卫京师,避免明朝落入“靖康之耻”的悲剧 。但是这位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的忠臣,却在朱祁镇复位之后含冤而死 。
虽然时隔500多年,人们对于于谦的死仍然感到惋惜,但是放到当时的背景里,于谦的死其实是必然的 。因为重新掌权的明英宗恨于谦 。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土木之变后,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朝堂之上人心大乱,此时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显然没有能力拯救危局 。于是于谦等人请求皇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不过一开始朱祁钰并没有答应,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劝说之下朱祁钰才正式登基 。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黄轩饰演朱祁钰
朱祁钰在位的这段时间,也是于谦政治生涯的巅峰,他一次次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间,让也先的阴谋彻底落空 。眼看北京久攻不下,也先便打算放了朱祁镇借此议和,明朝朝中不少大臣也力主接回英宗,但是朱祁钰却不高兴了 。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
对于朱祁镇来说,他能重回京师于谦是立了大功的,但是朱祁镇对此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 。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当初朱祁钰登基是于谦一手促成的,而他如今虽然重回皇宫,但已经不是大明的皇上,而是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 。
朱祁镇回来之后,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他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七年之久 。而更让朱祁镇无法接受的还有一件事,朱祁钰夺走自己的皇位也就罢了,他竟然还让儿子朱见济取代了自己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
朱见济只当了1年7个月的太子就夭折了,而朱祁钰在做皇帝的第七年也突然一病不起 。在朱祁钰病重之际,此前被于谦得罪的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明朝的统治者 。朱祁镇复位后没多久,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很快就一命呜呼了,而被朱祁钰视为心腹的于谦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霍建华饰演明英宗
于谦被冠上“散播谣言和意图迎立襄王”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谋反,最终被斩决,终年59岁 。
回顾于谦的一生,他“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这些高贵的品质成就了他的清名,也让他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 。
提问者提到于谦(不是喜欢烫头发的那位)“含冤而死”,于谦到底冤不冤呢?
名垂千古的于谦,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耻,为何会含冤而死?

文章插图



站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角度,“土木堡之变”后自己只是被俘而已,并没有死 。名义上,自己仍然是明王朝的皇帝!中国古代关于皇位的传承只有两条合法途径:一、前任皇帝指定(含所谓“禅让”) 。二、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景泰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庶出之子,非嫡非长;更重要的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彼时已经被立为了皇太子!景泰帝哪一条都挨不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