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联:万里对百年 , 数字相对、时空相对;悲秋对多病 , 秋季凋零正如病后委靡不振;常对独 , 数字相对;作客与登台 , 虚实相对 , 其中 , 登台是真 , 作客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雅称 。
尾联:艰难苦恨令杜甫衰颓潦倒;满头白发、身体羸弱 , 不得不停止饮酒 , 可以看成是因果相对 。
《登高》:不着一字 , 尽得风流历史学家钱穆说 , 杜诗最伟大处 , 在于杜甫把日常生活都写在诗里 。读杜诗 , 最好是分年读 , 要知道杜甫在什么地方 , 什么年代 , 什么背景下写这诗 , 才能领略杜诗的妙处 , 了解杜诗究竟好在哪里 。
起初 , 我疑惑不解 , 但看到叶嘉莹先生评判好诗、坏诗的标准 , 有如醍醐灌顶 , 恍然大悟 。
《毛诗·大序》里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媒介 , 因此叶嘉莹先生主张 , 衡量诗的好坏 , 要看一首诗是否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 , 以及是否用合适的字把这感发的生命传递出来 , 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感动 。
简单说来 , 诗人触景生情 , 写下诗篇 , 一首好诗要有诗人敏锐的心灵、真切的情感蕴含其中 , 并通过适当的文字传递给读者 , 使读者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 产生共鸣效果 。
杜甫把一生的实际生活写进诗 , 字字都包含他由眼前景物或场景兴发感动的情 , 但“情”为何物 , 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年代、背景 , 很难知晓 。
要知道 , 杜甫在开元、天宝年间作诗的心境不同 , 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心境也存有差异 。了解诗的年代、背景 , 才能确切体会杜甫彼时彼地的心境和情 。
765年四月 , 杜甫在成都的靠山严武猝然离世 , 本来不太平的蜀地 , 更加混乱不堪 。杜甫只得乘舟南下 , 告别旅居四年的成都草堂 。夔州是杜甫下一站的落脚点 。
在夔州 , 杜甫过得怎么样?两《唐书》没作明确记载 , 杜甫在夔州写的诗为他在此地的生活提供了可追溯的证据 。
在判官王崟的帮助下 , 杜甫住进白帝城附近一座山坡上的“客堂” , 添置了阿段和信行两名仆人 。《示獠奴阿段》和《信行远修水筒》两首诗有杜甫对他二人的描述与赞誉 。
此后 , 柏茂琳任夔州邛南防御使 , 杜甫随他参加各种高端聚会 , 时常被他“频分月俸”或“数赐金” 。
同时 , 杜甫在东屯种稻田 , 在瀼西栽果树 , 农业生产进行得如火如荼 。
杜甫忙得不亦乐乎 , 一会儿跑到瀼西果园 , 一会儿管理东屯的农作物 , 于是《暂住白帝复还东屯》《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茅堂检校收稻二首》等诗应时而生 。
农业丰收 , 杜甫不复之前落魄模样 , 不但仆人又多了三个 , 出行也有轿子坐了 , “岂无平肩舆” 。
若不是年老多病 , 杜甫在夔州的日子应该是相对自得的 。在此地 , 他写下400多首诗 , 其中五言律诗约200首 , 七言律诗62首 , 还有一些绝句和排律诗 。《登高》作于杜甫来到夔州的第二年 。
禅宗常说 , 无我 , 无住 , 无着 。人们论诗 , 也主张不着一字 , 尽得风流 。
- 赞美鹦鹉最有名古诗 关于描写鹦鹉的唯美诗句
- 关于佛教中的十八罗汉的来历故事
- 诗中带有儿童的诗句 关于儿童的诗句有哪些
- 百合花发朋友圈的配文 关于用百合花写心情的句子
-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大全 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家的温暖唯美句子 温馨的家的句子简短
- 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四句简单
- 关于心态淡定的句子
- 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长句 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 一个高楼前面是矮楼的风水好吗 三面高楼中间矮楼风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