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说是希望能用白话文给予解释一下,鄙人粗懂古文,有些地方真的是自己明白,讲不出来 。勉为其难吧,简单解释一下,谬误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周代的九族:
(一)父姓五服以内 。
解释:五服,是指往上数三辈儿,曾祖父、祖父辈、父辈、自己及兄弟与未出嫁的姐妹、儿子辈、孙子辈、重孙子辈,总计算下来应该是七代直系血亲 。因为《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五世袒免”,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就是不用再穿丧服了 。只需要袒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现在是用一条白布,勒在额头,在脑后打结,剩余部分像飘带似的垂于脑后,一般长度要到腰部 。
(二)姑母和他的儿子 。
解释:是指自己的父亲的姐姐妹妹以及她们的儿子,没有提她们的女儿,也没有提她们的孙子哦 。
(三)姊妹和他的儿子 。
解释:是指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她们的儿子,也没有提她们的女儿及孙子 。
(四)女儿和他的儿子 。是为父族四 。
解释:自己的女儿和她们的儿子 。上面这四类属于自己的本姓家族(父族) 。
【白虎通义文言文全文赏析 白虎通义文言文翻译】(五)母的父姓,即现在所谓外家 。
解释:母亲的父亲那一姓,其实就是自己的外祖父家,称为“外家” 。
(六)母的母姓,即母亲的外家 。
解释:母亲的外祖父家 。
(七)母的姊妹和她们的儿子 。是为母族三 。
解释:母亲的姐姐妹妹以及她们的儿子 。以上三类属于母族 。
(八)妻之父姓 。
解释:就是老丈人家 。
(九)妻之母姓 。是为妻族二 。
解释:就是妻子的外祖父家 。
这是汉代今文家之说,见于《五经异义》(《诗·葛藟疏》引),《白虎通·宗族篇》〔《白虎通》即《白虎通义》〕同 。古文家说,以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此乃秦汉时制,其事较晚,不如今文家所说之古了 。
解释:周代这种九族的说法,是汉代“今文学家”的说法,引用的那些典籍更加古老 。“古文学家”所持的说法为,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即高、曾、祖、父、我、子、孙、重孙、玄孙,自己家族的九代人为九族,但是,他们所依据的是秦朝和汉朝的制度,这些制度出现的比较晚,倒没有“今文学家”的依据更加“古已有之”了 。注:“今文学家”“古文学家”,因为我也没有认真研究到底是什么含义,没敢解释,抱歉 。请大家指教 。
然《白虎通义》又载或说,谓尧时父母妻之族各三,周贬妻族以附父族,则今文家所说,亦已非极古之制 。《白虎通义》此段,文有脱误,尧时之九族,无从知其详 。然观下文引《诗》“邢侯之姨”,则其中该有妻之姊妹 。
解释:但是《白虎通义》还提到一种说法,说是尧的时代,九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各三族,周朝的时候把妻族去掉,增加到了父族 。这样的话,“今文学家”所说的也不是最古老的九族制度了 。《白虎通义》这一段文字有脱落(古代用竹简,丢几块也正常),尧的时代九族到底是指哪些,没人能搞明白了 。但是下文看到引用《诗经》“邢侯之姨”,说明当时九族应该包括自己妻子的姐妹的 。
总而言之:族制是随时改变的,然总是血缘上相近的人,和后世称父之同姓为族人,混同姓与同族为一不同,则是周以前所同的 。九族中人,都是有服的 。其无服的,则谓之党(《礼记·奔丧》郑注),是为父党,母党,妻党 。
- 书上元夜游翻译及注释 书上元夜游文言文翻译
- 杯弓蛇影的翻译及注释 杯弓蛇影文言文翻译
- 师旷论学原文和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活板原文及字词注释 活版文言文翻译
- 大禹治水翻译和原文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
- 白虎是什么方位
- 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 孟母三迁文言文及翻译和寓意 孟母三迁翻译文言文
- 割席断交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割席断交文言文翻译
- 王祥事后母文言文启示 王祥事后母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