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平台陷阱:虚假承诺诱导消费 维权举证艰难

  警惕相亲平台消费陷阱

  骚扰电话不断夸大服务效果收费高退款难

  ● 今年上半年 , 聚投诉平台共受理全国消费者对婚恋交友行业有效投诉量1686件 , 当期确认投诉解决量993件 , 解决率58.9% 。 从投诉问题类型看 , 主要包括夸大服务效果、退款难等

  ● 一些婚恋平台在签订的合同中不会写明约见对象、负责红娘等详细信息 , 发生法律纠纷后 , 消费者往往难以举证维权

  ● 婚恋交友平台不论线上线下 , 其核心主要是信息真实和风险提示 。 平台一定要对核心信息进行核验 , 这是最基本的规则 。 此外 , 风险提示要深入到各个环节 , 包括提示敏感词

  □ 本报采访人员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周若虹

  “短信电话狂轰滥炸”“不签协议想走难 , 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推荐时说学历是本科 , 见面却变专科”……近来 , 不少相亲者投诉称 , 部分开通了线上平台的相亲机构在线下大搞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凑数式服务 , 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

  千里姻缘一线牵 , 本是一桩美事 , 但目前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婚恋平台却布满了精心设计的套路 。 在《法制日报》采访人员的调查中 , 诸如“注册后邀请去线下门店 , 交了钱之后态度敷衍”“关在屋里两三个小时的洗脑 , 要求交几万元的会员费”“注册后 , 各种不同的号码打来骚扰电话”等问题也频频出现 。

  据业内人士透露 , 一些婚恋平台往往在签订的合同中不会写明约见对象、负责红娘等详细信息 , 因此在之后法律纠纷中 , 消费者难以举证维权 。 按照婚介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准则 , 婚介工作人员应该持有婚介师等从业资格证书 , 但大部分红娘并不具备专业资格 , 而是充当销售的角色 。

  虚假承诺诱导消费

  销售套路难以招架

  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 2018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市场营收为49.9亿元 , 网络婚恋行业在整体婚恋市场中渗透率已经达到54.4% , 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

  中国网络婚恋交友付费用户占比78.7% 。 通过用户月度付费金额分布来看 , 用户在100元至200元的付费占比最高 , 为25.5% 。 区别于传统婚介服务 , 网络婚恋线下服务用户多为线上用户转化而来 。

  据了解 , 线上的购买行为更加自主 , 成本也较低 , 但当消费场景转到线下 , 各种矛盾随即产生 。 由21CN主办的公益性消费投诉平台“聚投诉平台”称 , 上半年共受理全国消费者对婚恋交友行业有效投诉量1686件 , 当期确认投诉解决量993件 , 解决率58.9% , 对比第一季度51.1%的解决率略有提升 。 从投诉问题类型看 , 主要包括夸大服务效果、退款难等 。

  此外 , 据聚投诉平台的婚恋交友上半年排行榜报告显示 , 多数投诉人反映其下载的一些交友软件 , 被以“0元领取3天会员”为由 , 诱导开通支付宝免密支付 。 开通后自动扣除69元、99元不等金额 , 扣款账单上显示为某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会员服务扣费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梳理聚投诉平台中报告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后发现 , 对于相亲平台的投诉原因主要包括虚假承诺诱导消费、强迫消费、先交钱签字才能看合同、实际服务和合作条款不匹配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