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平台陷阱:虚假承诺诱导消费 维权举证艰难( 三 )

  截至8月17日 , 某相亲平台关于销售误导的有效投诉量高达3439起 。

  在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中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通过搜索相亲平台名称 , 发现多起婚介公司与个人之间的合同纠纷案 , 其中有不少消费者走到了二审程序 。

  一份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显示 , 由于对约见对象不满意 , 韦女士请求解除与某婚介公司签订的红娘服务合同 , 并要求公司返还所缴纳的服务费15000元 。 在上诉中 , 因未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推荐的候选人均不符合其所列条件 , 法院最终只判定归还韦女士服务费5000元 。

  相关标准尚需明确

  行业规范亟待建立

  不过即便如此 , 在采访中 , 对于相亲平台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 。 有的人认为 , 婚恋网站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 不过也有人说身边人真的通过它们“终成眷属” 。

  在一些从业人员看来 , 婚恋网站的畸形发展始于用户对互联网“天降馅饼”的理解 。 早期很多婚恋公司将“互联网就意味着免费”的思维带给了客户 , 因而会员付费制并不太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 。 既然会员不愿缴费 , 那就强制他们主动上缴 , 这是中国婚恋网站独有的付费怪圈现象 。

  在《法制日报》采访人员的调查中 , 但凡希望推进自己的相亲进程 , 就几乎都要和钱扯上关系 , 但最后效果也并不理想 。 比如 , 有的相亲平台充钱后可以查看打招呼的内容 , 但有的却一直没有等到对方回音 。

  “这就让我怀疑对方根本就是系统上的‘僵尸人’ 。 ”曾浩(化名)在北京打拼多年 , 还没来得及立业 , 便已过了而立之年 。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 , 他曾先后注册了多家相亲平台 , “后来实在没办法 , 为提高效率 , 联系了所谓的专属红娘电话 , 价格过万 , 最高的甚至有八九万元的” 。

  相比会员服务费以及增值服务费 , 婚恋网站更依赖于线下活动费和广告板块 。

  对此 , 曾浩也深有体会 。 比如相亲平台线下门店组织的一场相亲会 , 号称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 但实际上非但没有见到红娘口中的“白雪公主” , 就连参加相亲会的人数也格外惨淡 。 然而 , 红娘不仅绝口不提理想的相亲对象 , 在相亲会开始不久后 , 甚至将他带到了旁边的小办公室 , 说服他购买线下会员服务 。

  对于这样的情况 ,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 , 这样的现象其实并不奇怪 , 婚恋网站的线下实体店鱼龙混杂 , 服务质量不敢恭维 。 因为婚恋网站为了尽可能地蚕食线下市场 , 并不会完全采用直营模式 , 还会采取加盟模式 。

  采访中 , 有关专家认为 , 婚恋交友平台不论线上线下 , 其核心主要是信息真实和风险提示 。 平台一定要对核心信息进行核验 , 这是最基本的规则 。 此外 , 风险提示要深入到各个环节 , 包括提示敏感词 。

  据了解 , 我国个别省市出台了政府规章对婚介市场进行规范调整 , 但都未设置开设婚恋网站的合理标准 , 从业人员资格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 许多无证经营的婚恋网站 , 骗取征婚者会费后就“玩消失”“冷处理” 。 此外 , 不少婚恋平台也开始出台自律标准和规范 , 并利用大数据进行个人信息审核认证 , 有婚恋平台推出“实人认证” 。

  对于相亲平台中的消费陷阱 ,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侯国跃认为 , 公平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 相亲机构在格式条款中设置的不对等、不公平条款应属无效 。 相亲机构在当事人没有看到合同具体条款、未被告知服务具体内容和价格的情况下 , 就要求在iPad上签名 , 已涉嫌违法 。 当事人有权提出解除合同 , 并要求退还费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